换种说话方式,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换种说话方式,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在很多父母的提问中,我发现了这么一个问题。大多数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会变得口拙。或许是因为我们是父母亲,所以我们有权威。或者是因为爱得深,反而忽略了我们的说话技巧。又或者是因为这是我们的孩子,坦白真实地说话就可以了。是这样吗?

我一直觉得人与人的相处是一种很微妙的学问,即便是和我们的父母亲、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教育是通过我们的语言表达和肢体表达来完成的。

相对于肢体语言,口头语言更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一种相处技巧。或许我们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改变孩子的想法,而不需要生气,更不会因为话不投机而产生一些教育上的问题。

要知道怎么去和孩子说话,怎么说话孩子才会听?我先要知道孩子的脾性,而大多数的小小孩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他们喜欢表现自我,喜欢帮助人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喜欢与人一起玩得快乐,喜欢被人称赞,喜欢被爱包围的感觉,喜欢反抗大人,喜欢尝试你说不的东西,等等。再比如,他们不喜欢一个人的孤单,不喜欢让人抢了东西的感觉,不喜欢被别人比下去,不喜欢我们说不,不喜欢听话,不喜欢约束,不喜欢规矩,等等。

每一个人都是这么长大的,关键的还是看我们做父母的教育态度。我记得一个朋友说过,孩子在学习的阶段,不能让孩子控制束缚了我们,而是应该我们占主导地位,来引导孩子的行为。幼儿教育就像是一场亲子赛场,谁拿到了主控权,谁就赢了。

那么你想不想拿到这个主控权呢?就先从交流的第一步开始吧。

第一,学会用逆向思维。

我们知道孩子很喜欢对我们说不,或者干脆不做。你若是说玩完了把玩具收拾好,除非你的孩子特别听话,大多数孩子在听到这样的话之后,会置之不理,或逃之夭夭。如果你反着思考,他要我怎么说才会收拾玩具呢?也就是说,先想他会收拾玩具,然后想他在什么情况下会收拾,再考虑我要怎么说才会让他这么做?所以在我们说之前其实是应该想好的,对不对?

“妈妈帮着你一起收拾玩具,好吗?”“我们比赛看谁先把玩具收拾好?”“是妈妈的动作快还是你的动作快呢?”“这些玩具放在哪里呢?你可以告诉我吗?”等等。这些都是提高孩子收拾玩具积极性的话,再有,我们也可以唱一首收拾玩具的歌。在家中通常没有别的小朋友的前提下,我们应该把自己当作他的朋友,来教导他怎么做。

第二,教育孩子要明确目的性。

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是需要孩子一定要说对不起呢?还是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在哪里呢?豪豪曾经有过这么一件事情,他无意中把一个软的玩具丢到了一个婴儿身上。婴儿的母亲看到后就对我说,要豪豪说对不起。豪豪一直闹着不肯说,但是我已经知道他知道这么做不对了。这时有另一个家长过来说,我看孩子知道错了,不一定要说对不起。那位婴儿的母亲也客气地说,下次不要丢玩具了哦。

这件事情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两位母亲都同是教育界的人士,开始的时候我尝试说服那位婴儿的母亲,我说,豪豪已经知道错了,他已经不敢看我们了。婴儿的母亲没有表示,我也不好说什么,毕竟犯错的是我的孩子。幸好另一位妈妈出来说话,缓解了这个局面。我只想通过这个事情来说,父母亲应该清楚我们的教育目的在哪里,那样才可以把话说得让自己和孩子都满意。或许我们说你知道你错了吗?你可以丢玩具在婴儿的身上吗?而不是说你要说对不起。一句对不起如果是逼出来的,那也起不到应有的教育目的。

第三,尝试一下换主动为被动。

孩子长期在我们的教育下,被规定了这样那样,让孩子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不满。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我一定要听大人的话,不听又会如何呢?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面对父母亲的时候,我们的爸妈说,你要这么做,不能那么做。即使你知道他们是为了你好,你也未必愿意听,对不对呢?

所以,我们可以换一下思维,换主动为被动。比如说,我想拉着孩子过马路,孩子却不愿意你拉着。如果我们说,过马路要拉手,不如说,请你拉着妈妈过马路,好吗?我曾经因为这件事情写过这么一篇文章,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换一种说话方式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在一些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上,而我是一定要孩子跟着我做的,那就说话的时候把孩子的主观意识摆在前面,让他感受到他在主导这件事情,他在主动的一方。同样的目的,过程会轻松很多。

其实很多父母亲都是知道说话的魅力的,所以就按照自己要教育好孩子的美好意愿思考一下自己的说话方式吧。相信我,有力的说话方式会减少很多育儿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