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餐厅吃饭的大学问

带孩子餐厅吃饭的大学问

近来婆婆的身体状态并不是很好,已经不能下厨做饭,于是我们整个冬假几乎都泡在各个餐厅里。豪豪渐渐大了,更是喜欢自己做主。看着他拿着菜单仔细阅读时,和服务员轻声说笑时都让我觉得有一种自己老了对他不再那么重要的感觉。老实说,这种感觉是复杂的,既盼着他健康地长大,又害怕他成长得太快,而我失去了被他依赖的那种自豪感。

很明显,我正在被他一点一点地“抛弃”,已经感觉到了不被他需要的那份失落。时间过得真是快,似乎是眨眼的时光,而他已经从跟在我后面一步也不肯离开的小家伙变成了会与我争执,会固执地做自己的“男子汉”。原本总是豪爸喜欢带着他去餐厅吃饭,而我不是那么喜欢外面食物的味精,当然更是不喜欢经常吃美国食物。在这次冬假之前,我也有一阵子没有和他们父子一起出去吃饭了。

隔了一段时间再次和豪豪在餐厅吃饭,带给我不少惊喜。现在很多美国餐厅会在菜单上标注每道菜的卡路里含量,还有成分,比如有没有咖啡因之类。当我们入座之后,豪豪很熟练地接过菜单,自顾自地看着菜单,然后熟练地做着选择。我问他想吃什么?要不要和妈妈分享?他一脸的不情愿,豪爸对我说:“不要管他了,他会照顾自己。”

放下菜单,他告诉我,他选了一个卡路里最低的餐点,还有很多蔬菜,饮料里面也没有咖啡因。并且很认真地拿着菜单告诉我怎么对比价格和食物。他很清楚我的担忧,所以先入为主地教育我。很明显他清楚什么是健康食物,并且找到了让我闭嘴的最佳方法。

以前一直觉得去餐厅吃饭属于偶尔的行为,加上以前豪豪小的时候每次出去吃饭都是一件麻烦事。现在看来,带孩子去餐厅吃饭也有大学问,不知道你们是否注意过?

其一,让孩子自己学会看菜单。

菜单看着简单,其实里面包含了文字和数字的学习,每一道菜的组成成分都会让孩子更加地了解那份菜,也会遇到很多平常我们不常用的生僻单词。而且在不同的餐厅会有不同的菜单制作,甚至很多不同风味的餐厅还会有很地道的一些单字,这些都有帮助孩子熟悉更多不同文化的差异。毕竟每一个餐厅因为想体现的风味不同,也就会有自己的特色,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文化体验。

除了文字,菜单的价格也可以帮助数学刚起步的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学。数学在生活中最大的作用莫过于金钱的计算。当数字和金钱挂钩的时候,就不仅仅是加减法这般简单。要会估算这盘菜的价值,这盘菜的价值不仅仅和金钱挂钩,还会和味道以及我们喜爱的程度挂钩,这也就有了性价比一说。

当我们结束用餐时,和孩子关于食物的一番对话就可以让孩了解性价比的意义。我通常会问他几个简单的问题,这份食物好吃吗?它的份量能让你吃饱吗?你觉得它应该是怎么做出来的?如果你做这份食物能卖多少钱?这次你消费了多少钱?我会很随意地问一问,然后装作很随意地告诉他该怎么制作。大部分时候他都很好奇想知道得更多,很多时候他还会去问服务员,和服务员聊上一小会儿。

其二,餐厅礼仪的学习。

不同地方的餐厅都会有自己的餐厅礼仪,在外吃饭绝不像在家里那样随便。享受别人的服务,也需要礼貌地应对。即便是我们自己都会表现出一定的绅士和淑女的风度,孩子的耳濡目染也会让他们很自觉地遵守餐厅的规矩,学习到用餐的礼仪。这在国外的餐厅尤其显得重要。即便是美国的中餐厅,我也极少看到小孩子在餐厅到处乱跑的现象。

其三,让孩子了解一下食物的制作过程,及尝试玩一点品尝味道的小游戏。

不做饭的人永远不会知道每一道菜倾注了厨师的多少心血,在餐厅吃饭正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让孩子了解一下做菜的流程,甚至很多餐厅都可以看到制作过程,比如pizza店有很多都是敞开式的,孩子的好奇心比较重,这样的过程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在了解食物工艺过程之后会更加地想品尝味道。这时候也可以和孩子玩品尝味道的小游戏,尝试在不同的食物中吃出哪些是辅助的佐料,哪个味道最让他喜爱。

其四,吃饭的过程是一家人愉悦交谈的过程。

餐厅里不能大声喧哗,即便是我们习惯了在家大声说话,到了餐厅多少都会注意。加上孩子不能随意地在餐厅玩,也就只能和我们大人一起聊天一起享受美食,整个过程是轻松愉快的。这对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会有一些帮助。加上在餐厅吃饭,“低头党”的父母亲们也可以顾及一下自己的形象而放弃自己低头看手机的习惯,这对孩子无疑是开心的一刻。

偶尔带孩子去餐厅吃饭,无论是选择餐厅或者在点餐上都可以让孩子自主选择,一家人开心地出去吃一顿饭。如今,即便大家都害怕外面的食物有一定的危害成分,也依然会带孩子去餐厅。既然要去,就适当地做出一些改变,让孩子借机学习到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岂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