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

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

(一)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

10.2.2 直线预应力筋由于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σl1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978-7-111-46102-9-Chapter07-43.jpg

式中 a——张拉端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值(mm),可按表10.2.2采用;

l——张拉端至锚固端之间的距离(mm)。

表10.2.2 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值a(mm)

978-7-111-46102-9-Chapter07-44.jpg

注:1.表中的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值也可根据实测数据确定;

2.其他类型的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值应根据实测数据确定。

(二)预应力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

10.2.4 预应力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σl2,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978-7-111-46102-9-Chapter07-45.jpg

当(κx+μθ)不大于0.3时,σl2可按下式近似计算:

σl2=(κx+μθσcon (10.2.4-2)

注:当采用夹片式群锚体系时,在σcon中宜扣除锚口摩擦损失。

式中 x——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可近似取该段孔道在纵轴上的投影长度(m);

θ——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曲线孔道各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rad);

κ——考虑孔道每米长度局部偏差的摩擦系数,按表10.2.4采用;

μ——预应力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系数,按表10.2.4采用。

表10.2.4 摩擦系数

978-7-111-46102-9-Chapter07-46.jpg

注:摩擦系数也可根据实测数据确定。

(三)加热养护时温差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

表10.2.1 预应力损失值 (N/mm2

978-7-111-46102-9-Chapter07-47.jpg

(四)预应力筋的应力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4

表10.2.1 预应力损失值 (N/mm2

978-7-111-46102-9-Chapter07-48.jpg

(五)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

10.2.5 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受拉区和受压区纵向预应力筋的预应力损失值σl5σl5可按下列方法确定:

1.一般情况

先张法构件

978-7-111-46102-9-Chapter07-49.jpg

978-7-111-46102-9-Chapter07-50.jpg

后张法构件

978-7-111-46102-9-Chapter07-51.jpg

978-7-111-46102-9-Chapter07-52.jpg

式中 σpcσpc——受拉区、受压区预应力筋合力点处的混凝土法向压应力;

fcu——施加预应力时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ρρ′——受拉区、受压区预应力筋和普通钢筋的配筋率:对先张法构件,ρ=(Ap

+As)/A0ρ′=(Ap+As)/A0;对后张法构件,ρ=(Ap+As)/Anρ′=

Ap′+As′)/An;对于对称配置预应力筋和普通钢筋的构件,配筋率ρρ′

应按钢筋总截面面积的一半计算。

受拉区、受压区预应力筋合力点处的混凝土法向压应力σpcσpc应按本规范第10.1.6条及第10.1.7条的规定计算。此时,预应力损失值仅考虑混凝土预压前(第一批)的损失,其普通钢筋中的应力σl5σl5值应取为零;σpcσpc值不得大于0.5fcu;当σpc为拉应力时,公式(10.2.5-2)、公式(10.2.5-4)中的σpc应取为零。计算混凝土法向应力σpcσpc时,可根据构件制作情况考虑自重的影响。

当结构处于年平均相对湿度低于40%的环境下,σl5σl5值应增加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