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学长牧一征大师
牧一征学长是原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院长,退休后担任“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命题组组长。
我和牧一征20世纪50年代均就读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建筑结构专业,他毕业后赴沈阳从事设计工作,我留校从事教学工作。1997年,设计大师孙芳垂受托把国际通行的注册考试制度引入国内,因工作需要孙芳垂大师找了两位助手。一位是牧一征,负责命题工作,任副组长;另一位是我,参编《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复习教程》,任副主编。这使我们阔别四十年的师兄弟在退休之后又有缘共同参与国家注册考试的工作,延续十余年。
牧一征1957年毕业参加工作时并不顺利,是在压力很大、处境艰难的情况下走上工作岗位的。但他仍能以坚毅的人生信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设计工作,踏实钻研,很快展示出业务上的实力。从技术员一步步做到大型设计研究院的院长。他业务全面,领导了许多类型的结构工程设计,处理了大量的复杂技术难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我国结构界的佼佼者。
结构设计是保证工程安全的最重要关口之一,长期以来结构设计队伍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影响了这支队伍的成长。注册考试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改变这种局面。在实施过程中,命题组在牧一征的领导下,严格按照结构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命题,逐步形成了一套明确的指导思想。他们采用“小步慢跑”的方法精益求精、稳步提高,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目前考题的难度和广度已大大提高,考生的水平也相应迅速提高。现在已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适用的题库,考题已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对结构工程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今后结构设计队伍的整体质量进一步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命题组功不可没,作为命题组组长和灵魂人物的牧一征更是贡献巨大。
牧一征及其领导的团队事实上也为我国的结构教学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们编写的2000多道考题,把结构工程师应具备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具体化、系统化。我国的结构教学长期没能有效地紧密联系结构工程的实际需要,关键是学校教师不很具体清楚结构工程师应具有怎样的知识和能力。牧一征和他的团队编出的大量考题使结构教师改进教学有了样例,对我国的结构教学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牧一征退休时原本打算开一家设计公司,然而因命题工作需要,他毅然放弃了创收机会,十多年甘于清苦,把整个晚年全身心地奉献给了命题工作。2010年初,命题组在海口工作时牧一征感到身体不适,不得不中断工作返回沈阳就医,诊断结果是癌症晚期!这时牧一征已无力支付需自费的医疗费用,虽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领导及热爱牧一征的多位设计院总工捐款资助,但还是未能挽救敬爱的牧院长的生命,一位默默无闻在幕后为注册考试做了大量工作的老专家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了。住院期间牧老面对死亡从容淡定,而面对友人的情谊牧老却动容落泪。
今天为了怀念牧一征学长,特将这一过程告诉大家,希望结构界的同仁能记住这位前辈所作的贡献。
施岚青
于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