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伽利略创立的科学院
3.拜访伽利略创立的科学院
作为科学家,他的莫大幸福就是向世人宣布他的发明成果。戴维通过实验证明亮晶晶的紫黑色的东西是单质碘的时候,他想抢先宣布自己的发现。因为他懂得此时的时间比金子还宝贵,提前一分钟让世界尤其是让科学界知道他的发现,就意味着他将永远成为科学界不朽的人物。
这时,戴维给法国的动物学家、古生物学家及比较解剖学的创始人居维叶(1769—1832)写了一封信,阐明了他与助手法拉第发现碘的情况。不久,这封信在巴黎科学院宣读了。接着,戴维爵士又把自己的实验报告连同助手法拉第的观察日记寄回到了伦敦皇家学会,报告上签署的日期是1813年12月10日,也就是他们用电解的方法最后鉴定碘是单质的前一天。
消息飞一样地在欧洲科学界传开了——戴维爵士发现了一种新的单质元素碘。要知道,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啊!得到这个消息后,法国同行被激怒了。他们认为碘是他们发现的,荣誉应属于他们。特别是已经对这种紫黑色亮晶晶的神秘的物质进行了研究,但一直弄不清楚它的成分是什么的化学家盖·吕萨克,他心里极度不平衡。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为研究这种物质做了那么多工作,眼看就要成功的时候,却突然听到有人宣布——碘已经被鉴定和发现出来了。而且发现者不是别人,正是他们前去拜访的戴维爵士。盖·吕萨克认为,在发现碘过程中,戴维爵士只做了1%的工作,不应该享有百分之百的荣誉。
当然,对于盖·吕萨克的认识,英国人也有自己的看法。然而不管怎么说,戴维爵士一行在法国巴黎已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了。连著名的物理学家安培也遭到了非议,人们责怪他不该把紫黑色亮晶晶的神秘物质的样品送给戴维。
1813年12月29日,戴维教授一行不得不坐着自己的大马车离开巴黎。
此刻,他们的表情虽然是沉重的,但从内心来说是充满喜悦的。对同一件事情,各人尚且有各人的看法,何况对一项科学发现呢?
在离开巴黎以前,戴维和迈克尔·法拉第一行来到了风景秀丽的名叫枫丹白露的森林公园,这里有古城堡遗址和皇宫等建筑,雄伟壮观极了。戴维爵士写诗描述这里的美丽景色。迈克尔·法拉第也用朴实的散文抒发自己法国之行的喜悦。
经过近两个月的奔波,到了1814年2月21日,这一天戴维和迈克尔·法拉第经过里昂,然后再往南行,抵达濒临地中海的蒙彼利埃,然后经过尼斯,翻过了欧洲的名山阿尔卑斯山,终于来到了意大利的国土。
在意大利,他们的主要任务仍然放在科学实验上。一次,戴维爵士发现市场的小摊上正在卖从地中海捉来的电鳗。他好奇地买来了电鳗,立刻想起用实验来证明这样一个事实:电鳗身上的动物电也许和伏打电一样也能使水溶解。实验结果证明,电鳗身上的动物电太微弱了。戴维的实验失败了。
然而,法拉第的心是热烘烘的,他了解自己的老师戴维教授。科学实验是不可能一次取得成功的,这已是被无数科学家证明了的事实。
3月10日,他们来到了意大利的古城、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佛罗伦萨。他们参观浏览的第一个景点,就是17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创立的科学院。此时,迈克尔·法拉第出人意料地兴奋,他怀着极大的兴趣观看了伽利略亲手制作的望远镜,试验了取名为托斯卡纳大公的巨大的凸透镜。
这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迈克尔·法拉第好奇地把这块硕大无比的凸透镜对着太阳,太阳光就会自动地聚在焦点上,在很短的时间内能把放在焦点位置的物品燃烧起来。
戴维别出心裁,他指挥着法拉第拿来一块金刚石做实验。放在这块凸透镜下的金刚石被点燃了。罩在玻璃罩里的金刚石发出了蓝紫色的火苗,足足燃烧了4分钟。
“金刚石到哪里去了呢?”法拉第暗暗地问自己,“金刚石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为什么玻璃罩还空空荡荡地留在那儿?”
玻璃罩里原来装的是氧气,现在是什么呢?经过分析,氧气变成了二氧化碳。这证明,金刚石是以碳为主要成分组成的。难怪人们常说:高贵莫如钻石,下贱不过煤炭,一个璀璨夺目,一个乌黑发亮,原来它们是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法拉第认真仔细地记录了这次实验的全部过程和现象,他深深感到,科学实验是奥妙无穷的。在奥妙无穷的科学实验中,细致的观察是进行科学实验的起点。依靠仪器分析,然后确定物质的性质,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这也许是他与戴维教授此次欧洲之行的最大体会和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