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光电再次结缘
3.他与光电再次结缘
人们戏称法拉第是“两栖科学家”,既是化学实验家又是电学实验家。最初,他在里波先生的书摊阁楼里首次摆弄的就是电光实验。时间过得真快,30年过去了,法拉第仍然不改初衷,他再次与光电结缘,可见他对光电情有独钟。
关于光究竟靠哪种物质作为媒介进行传播,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物理学家假定真空中存在一种所谓的“以太”物质,光波就依靠这种“以太”物质来传播。“以太”这个名词,是古希腊人创造的,他们认为空中充满了“以太”。主张光的波动说的人,借用“以太”这个名词,赋予它许多奇妙的性质,在他们看来,传播光波的“以太”无处不在,不仅充满宇宙空间,而且还渗入气体、玻璃等一切透明体中。光的“以太”必须没有质量,没有一点摩擦阻力,不能影响分子和原子运动。这样说来,“以太”是一种极稀薄的气体。但在实际生活中,气体和液体是不能传播横波的,只有固体才能传播,可见像“以太”这种既是极稀薄的气体又是固体的物质是不存在的。毫无疑问,安培等人倡导的“以太说”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
法拉第从一开始就对“以太说”持怀疑态度。在他看来,所谓真空就是场,场中充满了电力线、磁力线、引力线,靠这些力线的振动,就可能出现光的波动。
1845年8月13日,法拉第再次研究光和电的关系。他把透明的导体的电解质(比如说酸、碱、盐的水溶液)放在两个电极中间,再在电极上加一个很高的电压,然后让一束偏振光通过这种电解质,结果对偏振光没有什么影响。实验失败了。但法拉第没有灰心,接着他又把导电的电解质改成不导电的电介质,水晶、冰洲石、玻璃、松脂……也全都失败了。但他没有气馁,他的脑子里浮现出了过去的情景:30年前,他跟随戴维教授壮游意大利的时候,看到过意大利的科学家莫里契尼做的一个实验。莫里契尼把一枚钢针放在一个大凸透镜下,凸透镜对准太阳,让阳光聚集到钢针上,目的是想让阳光磁化钢针,结果实验也失败了。但是莫里契尼的思想——光和磁有关系,在年轻的法拉第的心目中留下了终生难以忘怀的印象。
此刻,法拉第思考着自己和莫里契尼实验失败的原因,决定把电场改为磁场,试图用另一种方式证实莫里契尼的思想,同时也是法拉第自己的推断。
新的实验开始了。法拉第把一种透明物质放在磁铁的两个磁极中间,前后各放一个尼科耳棱镜,前面的做起偏振器,后面的做检偏振器。入射的光线通过起偏振器后成为偏振光,它穿过被试验的物质,射到检偏振器上。调整起偏振器振面的相对位置,当它们垂直的时候就没有光线射出。这时法拉第接通电磁铁电源,希望磁场能使线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旋转,这样的话,就会有光线从检偏振器射出。但是结果让人失望,一点光线也没有射出。由此,法拉第得出结论:磁场对于被试验的物质中的线偏振光没有影响。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情况下,法拉第拿出了自己在15年前试验出来的一种含铅的折射率很大的光学玻璃做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
法拉第当时实验的情况是这样的:电源没有接通的时候,检偏振器是一片漆黑,电源接通以后,出现了一线淡淡的光。法拉第兴奋极了。他有点不大相信,又进行了几次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显然,磁场使重玻璃中的线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了旋转。法拉第在1845年9月13日记下了这一终生难忘的时刻:
这证明磁力和光彼此是有关系的。这个事实对于磁和光的研究,很可能具有巨大的价值。由此很可能产生极丰硕的成果。
磁和光发生了联系,两种似乎毫不相干的自然现象竟是密切相关的。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新发现。法拉第的脑海里一直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自然界的各种“力”是相互联系的。这个观点终于得到了证实。和以往取得任何一次发明时一样,法拉第依然镇定自若。他仍然继续通过实验研究磁场强度、磁极位置等因素对这个新发现的“磁致旋光效应”(后来被称为“法拉第效应”)有什么影响。为了对各种物质进行实验,法拉第用铁锚做成了一个巨型电磁铁。原来没有旋光性的物体,包括一些液体,在强大的磁场作用下,也产生了旋光性。9月8日的实验日记里记下了他高兴的心情。
这是一个出色的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