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本书以1975年《浙南本草新编》为蓝本,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修订、删补、完善。
本书所载各种中草药的编排次序是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其中种子植物根据恩格勒植物分类系统按科属顺序排列。
药物名称:中文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地方标准用名或比较通用的中草药名;拉丁名尽可能根据国内外新文献确定。
药物别名:以温州市各县(市、区)地方方言别称为主,还有相关文献中的选用名,外地和本地谐音、同义之别名,流传于温州市的外地别名及中药名等。
药物识别特征: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各器官的形态特征描述,少数常用药食两用品种描述从简。
药物附图:全部使用彩色图片,药物整体形态图作为基原鉴别依据,并尽可能做到附有药用部分和繁殖器官。
药物产况:野生品种的产地生长环境,以及栽培或引种环境等。
药物采制:包括药物产新季节、药用部位、产地加工方法等内容。
药物性味:包括药物的药性(寒、热、温、凉、平)、药味(辛、甘、酸、苦、咸、淡、涩),按中药药性理论进行归纳,如未有统一认识的,暂缺。药物的毒性以“有毒”“有小毒”“有大毒”等注明,毒性药物在具体条目中有详细说明。
药物功效:对药物进行简明的功能归纳。
用法用量:包括用药的禁忌(如配伍禁忌、妊娠禁忌、饮食禁忌)、剂量、使用方法(如煎服、外敷、熏洗、研末冲服、鲜用等)、服药次数、换药时间及次数等,注意说明特殊用法。剂量统一以公制计量,即1公斤=1000克。按规定以近似值换算16进位制的计量方式,即1市斤=500克,1两=30克,1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
应用参考:列出药物的主要适应证,根据临床资料来源,既保持“原生态”,又采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认识进行论述,便于理解和实际应用。同时介绍本地及外地有关经验、单方、验方的临床使用,以供参考。
附注:有关类似品种、同名异物、形态容易混淆或同属品种药效近似、民间混用的品种等,以文字描述和检索表、图片等方式介绍。有些品种根据临床实际,从原来的“附述”式改为“正文”式。
下篇单方验方中括号内药物对应页码,“新”后页码为《浙南本草新编》页码,“续”后页码指本书页码。
书后附有药物中文名索引和拉丁学名索引及《浙南本草新编》勘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