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结

(三)小结

(1)稻鳅共生对水稻生长有影响。稻鳅共生提高了水稻株高、有效分蘖率和根长,促进水稻的有效生长。但不同泥鳅养殖密度对水稻株高、有效分蘖率和根长影响差异不大,其中,养殖密度3万尾/亩的略比其他两种养殖密度影响大。

(2)稻鳅共生对水稻土壤物理性状有影响。稻鳅共生降低了稻田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但对土壤密度影响不大。泥鳅投放密度为1万、2万、3万尾/亩时,养殖密度越大,土壤容重越小,孔隙度越大。因此稻鳅共生有利于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提高土壤的通气性,保护了土壤结构。

(3)稻鳅共生对稻田土壤化学性状有影响。在水稻整个生育期稻田土壤pH保持相对稳定,在7.92~8.02之间波动,变化不大。稻鳅共生对稻田土壤pH影响不大。随着水稻的生长,水稻单作稻田土壤有机质氧化分解被利用,土壤有机质水平下降,稻鳅共生稻田中土壤有机质上升。三种不同的泥鳅养殖密度中,以2万尾/亩上升最高,且下层土壤比上层土壤有机质累积更多。从分蘖期到成熟期,水稻单作时水稻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和利用养分,土壤有效养分降低,肥力下降。稻鳅共生减轻了土壤有效养分降低幅度。泥鳅养殖密度对土壤有效养分影响差异较小,上层土壤有效养分变化比下层土壤大。

(4)试验区域土壤偏碱性,属于低硒土壤,产出的稻米可以达到富硒标准,不需要额外施用硒肥。

(5)稻鳅共生模式增产水稻效果明显。从水稻穗部性状来看,稻鳅共生增加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泥鳅养殖密度为2万尾/亩时,水稻理论产量最高1397千克/亩,比水稻单作提高了69.1%。

(6)试验区域产出的稻米从稻米品质、农药残留物以及重金属污染物含量来看,稻米质量达到了绿色食品标准。

(7)稻鳅共生模式提高了稻田的经济效益。虽然稻鳅共生模式由于泥鳅苗种及其饲料、劳动力投入较多,但泥鳅的产出高,泥鳅养殖密度3万尾/亩、2万尾/亩、1万尾/亩与不养泥鳅的比较分别增加净收入1391元/亩、1801元/亩、756元/亩,以泥鳅养殖密度2万尾/亩时的稻鳅共生模式经济效益最高,净收入为2647元/亩,比单种水稻的净收入提高2倍。

(8)稻鳅共生能改善稻田生态环境,促进水稻生长,提高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三种泥鳅养殖密度,从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和生产经济效益来看,以2万尾/亩养殖泥鳅最优,泥鳅产量165千克/亩,水稻产量669165千克/亩,总投入4627元/亩,产出7274元/亩,净收入2647元/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