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利用状况分析评价

二、农业资源利用状况分析评价

2015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紧扣“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三大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全域生态化、全域城镇化、全域景观化理念谋划农村,统筹推进“两廊一带”建设,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着力打造库区特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三农”工作整体形势良好,呈现以下“五大”特点。

1.农业产业稳步发展。一是产业基地不断壮大。提升改造柑橘666.67公顷,核桃基地666.67公顷,新开发武当道茶400公顷,核桃533.33公顷,中药材333.33公顷,菜地基地666.67公顷,发展食用菌800万棒(袋)。新增畜禽养殖小区7个,建设丹江口库区生态水产养殖示范区1万公顷。鼓励果园养鸡、林下养殖。二是观光农业轮廓初步形成。整合涉农项目资金3000万元,重点打造了江北的沧浪橘海、江口橘乡、汉北林廊、习家店农博园和江南的武当花谷、浪河蓝祥农业、丁家营植物园两条观光农业走廊。武当花谷通过举办“郁金香节”“婚纱走秀”和“菊花节”活动,吸引十堰、襄阳等周边群众前来游玩。三是成功举办第三届“武当蜜橘推介会暨国际演武大会”,来自全国各地200多名客商、1800多名国内外武术爱好者、40多位专家和媒体记者齐聚丹江口市“品武当蜜橘、演太极拳术”,武当蜜橘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

2.加工园区逐渐壮大。一是园区建设力度大。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达到179家,实现产值95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41家规模以上加工业累计实现产值82.2亿元,同比增长40%。二是招商引资力度大。全年完成签约项目有旺达食品、川渝饮品等12个,在建项目有味之源食品、香莲醋业等15个。三是品牌建设力度大。全市农产品品牌累计达40个,其中武当酒业“丹江口源头牌”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认证,“武当关牌武当道茶”荣获“第一届亚太茶茗大奖”金奖。四是电子商务快速推进。在均州老街建成集体验展示、网商孵化、培训教育、运营管理等功能区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举办培训9期2000余人次,建成11个镇(办)电商服务站、30个村电商服务点。

3.生态家园创建有力。一是示范村创建顺利完成。全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993万元,圆满完成21个“生态家园”示范村创建任务;完成农房改造560户,完善垃圾处理设施182处、污水处理设施21处;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面积1378.8公顷;培育了阳西沟茶业新村、孙家湾生态观光村、关门岩移民新社区等一批特色宜居村庄。二是生态基础逐步夯实。扎实开展“绿满丹江口行动”,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面积有了突破性发展;水利建设总投资4.4亿元,重点建设水利项目17个,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1座,解决3.6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设户用沼气池1100户、小型联户沼气工程25处,“三沼”综合利用达6300余户;推广新机具4200台,落实购机补贴720万元,农机作业总面积73667公顷。三是农村环境初见成效。建立季度农村环境卫生检查考评机制,促进镇村环境卫生管理逐步实现常态化。全年开展了4次乡村环境卫生大检查,下发了4个情况通报,并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进行奖惩兑现。

4.精准扶贫扎实开展。一是产业扶贫促农增收。稳步实施“5541”生态养殖扶贫工程,惠及贫困户3351户10700余人,实现户均增收4000元,人均增收1000元目标任务,畜禽养殖规模数量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二是“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深入人心。湖北霖煜农科技有限公司、润秋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蒿坪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新建核桃培训基地和深加工生产线,引领农民发展生态种植、养殖、能源开发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北斗星公司在习家店镇创办农博园,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成效显著。三是树立扶贫重点村典范。11个扶贫重点村和3个老区重点村大力实施产业开发和能力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累计新建产业基地800公顷,发展养殖项目5000余个,惠及贫困农户6000余户,完成1560人次扶贫培训任务,受益人口达到3万余人。四是生态扶贫搬迁强力推进。全市2.3万户生态扶贫搬迁工程全面启动,完成搬迁任务4200户,实现脱贫1.5万人。

5.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一是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圆满完成,规范了土地确权档案,建立了土地确权数据库和信息平台,顺利通过了中央、省检查验收。二是建成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并开始运行。三是开展“邮政惠农贷”,注入专项风险金1000万元,发放扶贫惠农贷资金573万元。四是新发展合作社37家、家庭农场54家、专业大户72家。其中38家合作社开启了电子商务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