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及原因分析
1.冬小麦油菜监测结果及原因分析
(1)地面样方监测结果
①冬小麦地面样方监测结果
根据本次野外调查的样方数据统计结果显示:2016年湖北省的冬小麦种植面积相比去年整体略有增加,总体变化率为0.7%(去掉废弃样方以及变化率最高值样方和变化率最低值样方)。在参与统计的74个样方结果中,有20个样方冬小麦种植面积没变化,29个样方冬小麦种植面积增加,其余25个样方中冬小麦的种植面积有所减少。
②油菜地面样方监测结果
根据本次野外调查的样方数据统计结果显示:2016年湖北省的油菜种植面积明显减少,较上一年度的总体变化率为-18.02%(去掉最高值和最低值)。在统计的41个样方结果中,有3个样方油菜种植面积没变化,5个样方油菜种植面积有小幅度增加,其余31个样方中油菜的种植面积均有所减少。
图6 湖北省2015年冬小麦种植面积空间分布
图7 湖北省2016年冬小麦种植面积空间分布
(2)遥感影像监测结果
①冬小麦遥感监测结果
本次遥感解译以县为解译单元进行解译,其中,冬小麦的监测统计单元共有35个,两年参与对比统计分析的是23个。通过对以上解译单元的统计,2016年湖北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相比2015年基本持平,略有减少,变化率为-0.85%。具体结果如下。
2015年湖北省冬小麦种植面积为724.94千公顷,2016年为718.81千公顷,相比去年,2016年湖北省冬小麦种植面积减少了6.13千公顷,变化率为-0.85%。
本年度监测区域的冬小麦种植面积占全省种植面积的80%以上,因此,本次监测结果能够较好地代表全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湖北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空间分见图6、图7。
②油菜遥感监测结果
本次遥感解译以县为解译单元进行解译,油菜的统计单元共有36个,两年参与对比统计分析的分别26个。通过对以上解译单元的统计,2016年湖北省油菜种植面积相比去年明显减少,变化率为-4.77%。具体结果如下:
2015年湖北省油菜种植面积为371.64千公顷,2016年为353.90千公顷,相比去年,2016年湖北省油菜种植面积减少了17.74千公顷,变化率为-4.77%。湖北省冬油菜种植面积空间分布见图8、图9。
图8 湖北省2015年冬油菜种植面积空间分布
图9 湖北省2016年冬油菜种植面积空间分布
(3)监测结果分析
冬小麦种植面积增加,油菜种植面积减少原因分析。
湖北省本年度冬小麦种植面积和去年基本持平并略有减少;油菜种植面积明显减少,并且存在部分油菜田改种冬小麦的现象,从而削减了冬小麦面积减少的趋势。
一是2015年油菜籽需求不旺,价格下跌,直接降低了农户种植油菜的意愿。2015年湖北油菜籽上市以来一直处于下跌或低迷状态,全年收购价在170~192元/百斤之间波动,其中,12月油菜籽均价为181.91元/百斤,同比下跌24.07%
二是种植油菜的效益不高,所需投入相比小麦要多,不容易采用机器进行收割,在当前农村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部分地区的农户,尤其是江汉平原地区的农民普遍更愿意种植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冬小麦。同时,2015年国家对油菜籽收购政策做出调整,市场化改革力度加大,由过去在油菜籽主产省实行临储政策改为对主产省实行补贴的政策,而对于小麦,国家则在2015年10月10日公布了2016年小麦(3等)最低保护价为1.18元/斤的收储政策,因而有一部分转种小麦,因而局部地区小麦面积有所增加。这种投入—产出比偏高而政策支持作用偏低,必然影响到农户种植油菜的积极性。
与油菜相比,湖北省本年度冬小麦种植面积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变化情况有所差异:在鄂北岗地和鄂东平原地区,特别是黄梅县,冬小麦面积明显减少;但是在江汉平原地区,因不少油菜田改种冬小麦,使得该地区在本年度的冬小麦面积有一定增加。不过,综合所有区域的监测结果来看,湖北省本年度的冬小麦面积与上一年度相比,总体上基本持平并略有减少。
2.早稻监测结果及原因分析
(1)地面样方监测结果
根据每个样方面积变化率大小,首先从46个早稻地面样方的调查结果中去掉一个最大值和一个最小值,最终获得了有效监测样方44个。在这44个有效样方中,有16个样方的早稻种植面积无变化,16个样方的早稻种植面积增加,变化率超过10%的有3个,在0到10%之间的有13个;早稻种植面积有所减少的样方一共有12个,其中,变化率减少小于-10%的有7个,在0到-10%之间的有5个。从上面的统计结果来看,早稻种植面积增加的样方个数比面积减少的要多,但是早稻总面积的减少幅度要高于面积增加的幅度(具体增加和减少幅度情况)。因此,通过对以上44个有效地面监测样方的综合统计分析,最终得到湖北省2016年早稻种植面积的变化率为-0.32%,总体变化幅度很小,早稻种植规模和去年基本保持持平。
(2)遥感影像监测结果
在本年度湖北省早稻地面样方监测工作中,通过野外地面样方调查以及农户调查采访得知,2016年度的早稻种植面积相比2015年略有减少,基本持平,地面样方的总体变化率为-0.32%。
在本次遥感监测中,共解译了74个1∶5万图幅框,其中,有效图幅框68个(另外6个只有本年度一年的解译结果),这68个图幅框总覆盖面积达到303万公顷,通过解译得到,2015年早稻种植面积为178695.33公顷,2016年早稻种植面积为17694.15公顷,减少了1753.17公顷。本年度早稻种植面积总体上和去年基本持平,略有减少,变化率为-0.98%,和地面样方监测结果基本一致。
(3)监测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湖北省本年度早稻种植面积较少主要有以下原因。
①比较收益种植早稻效益不高,早稻收益低,而一季稻价格较早稻、晚稻高,种双季稻(早稻、晚稻)的产量并不比一季稻高,相比早稻晚稻两季,一季稻更省工省力且成本低,而且收益相对于双季稻少不了多少,因而部分地区在劳动力紧缺情况下,农民更愿意种一季稻。
②劳动力不足与老龄化参与农村农作物种植的劳动力普遍不足和老龄化是近几年湖北省早稻面积持续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在野外受采访农户年龄大部分在50岁以上,甚至60~70岁,年纪大,体力不足,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打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少。而种植早、晚稻的工作量大,现有劳动力难以顺利完成早稻的收割和晚稻的移栽工作,因而,目前农户大多不愿种植早稻。
③政策原因虽然目前多种因素导致早稻种植面积减少,但是政府重点推广早稻集中育秧,积极发展中稻集中育秧,稳步示范晚稻集中育秧,恢复扩大双季稻生产,提高水稻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稳住了早稻种植面积的减少。
通过对以上多种因素的分析,本年度早稻种植面积有一定减少,基本持平的主要原因是早稻种植效益不好,人力物力投入大,投入产出效益比低,劳动力不足,农民普遍不愿意种植早稻。但是,政府从全局来考虑,为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通过政策来调整和稳定早稻种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早稻种植面积的变化。
3.棉花及一季稻晚稻监测结果及分析
(1)地面样方监测结果
①棉花地面样方监测结果
通过对55个棉花样方数据的初步统计,棉花本年度的种植面积大量减少,总体变化率达到-17.20%。在这55个棉花样方中,有45个样方面积减少,其中,变化率最大的是MH42030,棉花大量改种玉米;有9个样方面积没变化(包括被建筑用地占用样方),1个样方面积增加。
②一季稻晚稻地面样方监测结果
通过对101个一季稻晚稻地面样方的调查统计分析,本年度湖北省一季稻晚稻种植面积和去年基本持平,略微有所增加,总体变化率为0.98%(分别去掉一季稻和晚稻样方中变化率最高和最低的样方进行统计)。本次实际参与统计样方97个,在这97个样方中,有60个样方面积没变化,12个样方面积减少,25个样方面积有所增加。
(2)遥感影像监测结果
①棉花遥感监测结果
通过本次遥感监测,本年度湖北省棉花种植面积相比去年总体上有所减少,变化幅度为-2.54%,本年度地面样方调查结果为棉花面积减少,变化率为-1.20%,和遥感监测趋势一致。根据地面样方监测以及遥感影像监测得知,湖北省棉花面积变化方向主要是棉花改种玉米、黄豆以及水稻等作物。
②一季稻晚稻监测结果
通过统计分析一季稻晚稻有效图框,湖北省本年度一季稻晚稻种植面积有所减少,本年度一季稻晚稻种植面积是134.87万公顷,去年的种植面积是137.58万公顷,相比去年减少了2.71万公顷,总体变化率为-1.97%。一季稻晚稻种植面积总体上有所减少。本年度地面样方调查结果为一季稻晚稻面积减少,变化率为-2.64%,和遥感监测趋势一致。
(3)监测结果分析
通过农户采访得知,今年湖北省棉花面积大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缺乏,种植棉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而且种植棉花周期长,总体投入大,受气候影响大,风险比种植水稻等作物大,而如今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剩下的都是年纪大的农民在种田。因而,不少农民大量将棉花地改种其他可以大面积使用机器收割的作物,如黄豆、玉米等,今年变化尤为明显。
②比较收益。棉花经济效益不好,种植成本高,投入大。棉花种子价格较高,一亩地种子投入150~180元,农药化肥也需要300多元,加上人工费等,种植一亩的棉花投入达到600~700元,而棉花价格在3.0~4.2元/斤之间,有些地区甚至更低,棉花产量只有300~400斤/亩,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棉花收益不高。另外,棉花的收益相对水稻不稳定,一是价格上的不稳定,二是受到气候的影响相对较大,尤其是降水的影响,去年降水虽然不是很多,但是短时间降雨量大,特别是在开花期,强降雨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质量,从而大大降低了棉花的收益,总体来说,种植棉花总体效益不高,因此农民普遍改种玉米、芝麻等经济效益较好的作物或者是大豆等投入少的作物。
③气候原因。根据湖北省气象局气象监测月报,湖北省4月降水比往常明显偏多,5月降水比较正常,6月从中旬开始,湖北省进入梅雨季节,雨水明显偏多,局部地区出现极端降水,7月则大范围出现强降雨现象。而湖北各地棉花播种普遍在4—5月,在此期间的大量降水对棉花种植及其后续生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④政策扶持。近几年,国家持续对农作物种植进行补贴,湖北今年棉花产区种植结构调整将在稳定、优化、增效的原则下继续调减棉花面积,发展粮食生产,导致棉花面积有一定减少。
⑤耕地占用。近年来,局部区域被建筑用地占用或者被园地占用,但是整体对棉花种植面积的影响不大。
⑥其他原因。湖北省旱作植物种类比较多,除棉花之外,还有黄豆、玉米、芝麻、高粱以及其他的各类蔬果等,今年棉花大量改种黄豆、玉米、芝麻等作物。
项目完成单位: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武汉分中心 湖北省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