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策

(二)对策

1.强力推进“五个一批”,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位。一是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全面落实《中共丹江口市委丹江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确立“精准扶贫”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地位,以“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为总要求,以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大力开展“123456”攻坚作战,确保完成3万人精准扶贫脱贫任务。二是把握精准扶贫关键环节。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村到户到人,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推进“互联网+扶贫”,全力推进产业扶贫。着力实施生态扶贫搬迁,加大交通、水利、电力扶贫力度,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建立大众创业机制,鼓励支持贫困户积极参与创业项目,提高脱贫致富能力和水平。三是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金融扶贫体系建设,开展“惠农贷”“邮政信贷”等业务,缓解“三农”融资难。建立农村公益性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业技术服务、动植物疾病防疫及科学防灾体系建设等领域积极探索“科技服务、疾病防治、质量监管、技术指导”多位一体的服务体系试点建设。建立长期性的人才培育机制,广泛多层次的与大专院校开展合作,积极开展各层次的农村实用人才、乡土拔尖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养。

2.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抓好粮油高产示范创建。在粮油上,以攻单产、促总产、提品质为重点,加快改造中低产田,优化品种结构,抓好实施四个万亩高产示范区建设,即水稻、小麦、玉米、薯类各666.67公顷。创建小茯岺村小麦高产片和卢咀村水稻高产片,打造全市示范样板。2016年力争实现粮食总产量1.2亿千克,油料总产800万吨。二是建好优势产业基地。加快推进百万亩特色产业基地、百万亩生态有机渔业基地、百万只生态畜禽养殖基地和环库百里生态农业走廊等“四百工程”产业基地建设。在柑橘主产乡镇引进新品种栽植面积133.33公顷,改造提升柑橘基地2666.67公顷。在丹郧路核桃主产区乡镇改造提升核桃基地1000公顷,新发展333.33公顷,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核桃产业示范基地。在茶叶主产区改造道茶基地666.67公顷,新发展400公顷。在丁家营镇、官山镇、盐池河镇、龙山镇等新建中药材基地666.67公顷。在盐池河镇发展烤烟66.67公顷。在白杨坪等环武当山区发展中华蜜蜂5000箱以上,改造油茶66.67公顷。在城郊及副区域中心城镇发展设施果蔬66.67公顷、订单蔬菜666.67公顷。在畜牧养殖重点乡镇建设生态畜禽养殖小区15个,鼓励发展林下特色养殖。稳步推进丹江口水库核心区周边水域“网箱取缔”工作,大力推进生态有机渔业发展。三是突出发展观光农业。沿“两廊一带”,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江北,建设杨家湾柑橘观光园,串联江口、玉皇顶、蔡家渡柑橘观光,形成丹江口市“沧浪橘海”农业产业大景区。继续提升“习家店农博园”、蒿坪核桃为重点的“汉北林廊”建设。在江南,合理整合武当花谷、武当峡谷漂流、武当植物园等旅游资源,提档升级以“武当花谷”景区建设,重点建设“武当欢乐谷”建设项目,形成一个集旅游观光、承办赛事、拓展训练、探险体验与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生态休闲旅游区。在库区,围绕“环库百千米生态旅游公路”,通过培植瓜果花卉基地、农家小院、亲水体验等,形成旅游休闲观光示范带。四是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进“三品”认证和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依法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打击各类非法行为,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强化产地安全管理。支持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建立运行长效机制。

3.全力打造“百亿园区”,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是持续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以百亿农产品加工县市和百亿园区建设为目标,加快推进水都农产品加工园、东环路农产品加工园建设,力争规模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15亿元,年增长20%以上。抢抓京津冀对口协作机遇,引进一批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支持农产品加工发展。二是大力唱响农业品牌。继续抓好“源头水、丹江鱼、武当蜜橘、武当道茶”四大品牌建设,全年创建3个以上,重点培育“武当蜜橘”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继续开展“库区情·橘乡行”“美食节”及“武当演武大赛”等活动,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农博会,不断提升我市农业品牌。鼓励柑橘、银鱼、茶叶等农产品出口创汇。三是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积极培育水都大集网,支持电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大与知名电商、物流、商贸企业合作,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全年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1亿元。积极培育电商人才,分层分类集中组织开展电商专业技能培训,年培训电商人才不少于1000人,发展农村电商户不少于300户。

4.强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是推进环库区特色村镇带建设。以“环库城镇带和生态景观公路”建设为重点,对沿线集镇、村庄进行风格设计,建设环库区特色村镇带,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围绕环库路集镇和中心村合理布局旅游观光点,配套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发展休闲农家、农场、山庄,因地制宜建设写生基地和户外基地。力争通过3~5年努力,把环库生态休闲观光带打造成中国美丽乡村旅游的典范。二是持续推进生态家园创建。在巩固发展已创建的43个生态家园示范村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建设,整市推进“生态家园”示范村创建。各库区乡镇重点开展以“生态家园”“生态镇”“最美旅游乡村”“旅游名镇”为主题的创建活动,积极创建国家级最美旅游乡村、省级旅游名镇、市级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片区和生态家园示范村。三是扎实开展农村综合环境整治。继续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检查考评,采取一季度一考评、排名、通报和兑现奖惩。广泛开展“十星双创”活动,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爱家园、讲卫生”的良好氛围。持续推进“市镇村”三级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建设,确保集镇、中心村保洁员制度落实到位。四是夯实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以环库生态景观带、武当山机场带、生态家园绿化带为重点,全年完成绿化面积3000公顷。围绕“两廊一带”建设,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业示范点的综合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流域治理为重点,推进生态水利建设,重点抓好饮水安全和水库除险加固设,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58平方千米。新建沼气池1000口,推广“三沼”综合利用6000户。推广农机具3000台,实现机耕播收面积达28666.67公顷。

5.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公司农业、农场农业,支持公司型、农场型、合作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农民走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积极开展农超对接、产品推销、电子商务等活动,拓宽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空间。全年培育龙头企业10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5个、家庭农场25个、专业大户50个。二是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工作,探索建立“组织合法化、交易规范化、操作流程化、管理制度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市、镇、村三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工作体制。完善水权、林权及土地确权颁证改革工作,会同金融部门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证抵押贷款试点和“邮政惠农贷”工作。三是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依规有序流转,通过流转、托管、入股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积极探索引进股份制合作模式,用农民土地或者集体土地入股,实现农民利益与公司利益共享,壮大集体经济。四是继续加强对“三农”工作的考核。牢固树立“三农”工作是党的“重中之重”的思想,进一步强化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完善“三农”工作考核机制,扎实推进“三农”各项工作落实。

课题完成单位:丹江口市发展和改革局

课题完成人:胡华炜 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