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让集美再次绽放教育之花
吴吉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前的集美是个穷乡僻壤的渔村,位处同安浔江末段,又称为浔尾。1913年,集美人陈嘉庚从新加坡回国,在故乡创办了第一所学校——集美小学校。意想不到,陈嘉庚从小学开始,不间断办起女小、师范、中学、幼儿园、水产科、商业科、女子师范部等,建起了统一的钟楼校舍。至1921年初,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及“师(师范)、中(中学)、实(实业)、小(小学)共提倡”的办学格局基本形成,并以“福建私立集美学校”为总校名。1936年后,全校变更组织,改部为校,当时集美共计有国学专门学校、中学、水产航海学校等十一个学校。长达半个世纪中,集美在陈嘉庚主持下,结出累累硕果,旧貌换新颜,从渔村变成学村,为现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善教育体系奠定扎实的基础。集美教育百年的发展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光流转,斗转星移。中国的教育,在近几十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最初,教育价值是知识本位,即脱盲,学校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20世纪90年代,教育价值向能力本位转移。在老师看来,要努力使学生具备各种能力,解决各种问题。当下教育仍处在以分数为主要评判标准的社会评价体系下,我们仍旧没有把学生完全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公民意识、生活、情感、交往、健康、悲悯等人的基本属性的教育仍有待加强。当然,这并不是说家长可以放弃学校教育。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知识已不是唯一的。学校教育不仅是为了传递知识,更是一个小社会,成为学生完成一个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过程的平台。教育应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和公民教育,向全方位的价值体系转变。
对于适合现代社会发展与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方式,国人在思考与探索的路上从未停下脚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研学旅行”的呼声越来越大。2016年底,教育部联合十一个部门提出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旅行”的教育方式并非无中生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曾带领学生到各个诸侯国游学;近代,陈嘉庚办集美学校时,曾组织过“海童子军”游学;在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已将修学旅游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研究出一套完整的促进修学旅游发展的社会机制,从教育资源到社会资源的匹配,以及相关法律的规范。
作为百年学村,一段时间来,厦门集美不停地走在研学旅行的实践路上。1999年起,集美组织过中小学生进行户外拓展教育活动,专门策划艺文、自然、传统礼仪、集美历史等室内课程,并融入了“明”“善”“乐”的教育理念。对于如何解放孩子天性、引导学生,集美边做边总结,曾出版《小屁孩撒欢记》等书籍。在2010年后,研学旅行的对象再次被拓宽到国际学生。集美依托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和厦门理工学院,曾进行不同的文化教育实践,如将高校里的海外生带出校门、深入集美的“印象侨乡”系列活动,以雕塑、书法为载体的大社文化体验课程等。集美多次举办夏令营、冬令营,设计出满足不同年级的精品课程,并吸收剑桥、牛津等名校学生,让国内学生不出国门,有机会与国际交流。这让文化走出去,引进全球资源,为教育和旅游增添多元文化特色。
在这十几年的路上,集美孜孜不倦摸索着,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便撰写本书《研学旅行在集美》作一个总结。书里主要从研学旅行在集美的渊源出发,回顾陈嘉庚办学心路、理念及其在研学旅行和国际视野上的历程,以获得集美研学旅行发展的基础;再详尽分析当下教育现状及改善的方向,主要从科技发展与学生素质探讨当下及未来;接着再引入近几年集美的国际案例,梳理出教育与旅游、文化的关系,通过海外生的视角看研学旅行;最后从理论和实践的案例中提取出集美独有的研学旅行模式,并设计出模板课程。
集美出版此书,旨在为当下紊乱和探索中的研学旅行发展提供一些体会及做法、经验和教训。中国研学旅行的发展需要更多人参与其中,集美研学旅行作为先行者,一来想打造研学旅行全国模范基地,二也是为本业发展摸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