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精神、家国天下——从闽南渔村到百年学村
世纪川流,追本溯源。百年前,在世人的眼里,集美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曾几何时,集美已成为集旅游休闲、学习研读为一体的令人神往之境。这一切都来源于陈嘉庚在此倾资兴学、教化一方。陈嘉庚先生在新加坡兴办实业几十载,获得成功,后于1912年回乡,秉持着“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理念,携资为集美兴教办学。在半个世纪中,他亲力亲为,做规划、选校址、觅校长、定学科,不惜牺牲金钱,殚竭心力。陈嘉庚先生是卓越的教育家,对教育内涵的理解相当深刻,具有远见与卓识。他从“娃娃抓起”,创办了第一所中国人自己办的幼稚园;创办了全省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为乡村输送师资力量;立足振兴民族工商业,创办了水产、航海、商业、国学等职业专业学校,创办厦门大学,培养职业救国人才。陈嘉庚先生提倡女子教育,兴办女子学校;推广社会教育,兴办成年人扫盲夜校;开创华侨教育,让侨生回国就读。恢宏大气的集美学村背后凝聚着陈嘉庚先生先进的教育理念,至今看来,仍然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与集美研学旅行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相辅相成。
一道海堤围海浪,浪花泪花水盈盈。今天,学村中的嘉庚故居、嘉庚风格建筑群连成一片,伫立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处,与旖旎风光融为一体,成为独具人文特质的文化历史遗迹——陈嘉庚纪念胜地。“穿西装,戴斗笠”的特色建筑群在非专业建筑师陈嘉庚先生精心构思下建成,历经百年时光,受尽风雨洗礼,以其清新、奇谲的格调辉映在海天之间。多年过去,建筑的浪潮亦起亦落,可它们展现的个性和魅力不减当年。嘉庚建筑从闽南独有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汲取艺术价值,并展现出自然环境与建筑技术之间的融合和谐。嘉庚建筑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以闽南特殊地域社会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物质依托作为建筑的载体,展示了人工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它从新的技术、材料、思想、结构来阐释建筑的美,吸收传统建筑的技法,采用红瓦砖、白石岩,融合闽南传统建筑的技法和装饰,结合西方风格,创造出带有西洋特色和乡土风韵的嘉庚风格。嘉庚建筑的每一处都隐藏着办学的故事与陈嘉庚先生的精神品质,淋漓尽致展现出深厚的民族文化,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平台。集美研学旅行正是在独具特色的平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气质,让师生真切感受文化内核,在行走中得到优质的教育。
一帜飘扬映五洲,星辉集聚照千秋。岁月如梭,集美魅力历久弥新,受世人赞叹。1962年8月,正值陈嘉庚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集美校委会拨款修建归来堂竣工落成。是年11月初冬,七旬高龄的郭沫若先生视察集美学村,参观鳌园、归来堂和集美中学等。据《集美区志》记载,“郭沫若视察集美学村返京后,特亲书楹联‘鳌园博物大观百闻不如一见,鹭江集美中学万人共仰千秋’,寄赠集美归来堂。”1985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完龙舟池(见图2.4)和湖畔的集美中学后感叹道:“我走过世界很多地方,还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学校。”2014年,学者易中天在集美大学演讲谈道:“‘集美’这两个字我从来就没弄懂过,它是意味着集中了所有的美,还是集体到这里来美?但今天我看到了这么多年轻的、健康的、朝气蓬勃的面孔,我明白了是集中起来集体的美。”
集美远远不止于历史和建筑,其背后的创新精神、文化理念与理论实践才是为研学旅行所需的。让我们走进集美,探究与研学旅行息息相关而又鲜为人知的故事。
图1.4 学村龙舟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