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 华文教育——引进走出,研学体验

四、文化传承 华文教育——引进走出,研学体验

集美研学旅行的根基在于设立华侨补习学校,吸引港、澳、台、侨生和外国留学生深入集美学习,让中华文化随着学生走出国门,成为文化使者。陈嘉庚先生的华侨教育实践为集美研学旅行提供了教学方法、师资与海外学生资源,进一步提升到国际视野上。

1953年,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考虑到南洋华侨各地华侨教育受种种限制,回国求学的侨生日益增多。陈嘉庚先生认为,南洋侨生热爱祖国,都愿投入祖国怀抱;侨胞父兄亦多望其子弟受到祖国教育。当时,每年归国侨生达到一万多名。于是,先生便向中央建议在集美创办归国侨生中等补习学校,专门为归国侨生开展补习教育。中央政府很快采纳他的意见,集美侨校应运而生。

陈嘉庚在筹备建校的同时,还不忘加紧对侨生们的思想教育。1953年11月21日,先生对集美侨校归国侨生讲话,内容包括东南亚华侨人口及其分布、华侨读中文的人数及情况、近年侨生回国人数不断增加的原因。他还谈到“辨别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等为人处世原则。陈嘉庚言谈举止深深地影响着侨生们的成长。

1956年10月12日,陈嘉庚当选为“中国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一届主席后,鉴于侨属子女初、高中学生中途失学者颇多,先生于心不忍,经过中侨委的同意和支持后,倡办“侨属子女补习学校”,委托集美侨校负责兼办,指定侨校副校长陈村牧兼任校长。此外,先生还为“侨属子女补习学校”广做宣传。1957年10月8日,先生为仰光《人民日报》写了题为《为侨属子女特设补习学校》的重要文章,说华侨子女“父兄远在海外,家在乡村者既非从事农业,家在城市者,少经营工商业,唯赖侨汇维持生活,对于彼等不能置之不顾,因此补习学校广事招收彼等入学,俾使勿灰心学业,实有必要。”

先生费尽心思,不辞辛劳地为侨校师生们所累,实让海内外华侨华人们共仰,先生的光辉历程、崇高品质也正激励着一代代华侨子女们。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在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增设集美中国语言文化学校,其主要任务是向海外侨胞和外国朋友传播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

而今,昔日的侨校也已升格华侨大学华文学院(见图1.23~图1.26)。华侨补习学校步步成长,后人继承了先生“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办教育为职志”的思想、理念。

集美侨校的历史给研学旅行找到新方向。研学旅行不仅是教育和旅游的融合,更是让文化源远流长的方法。作为文明古国,中国承载着几千年的厚重文化内涵,需要走出去。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已成为国家软实力。集美研学旅行恰是用旅游资源和文化培养符合当下要求的素质人才,同时使得一批海外生成为传播使者。

图1.23 华侨新校·角落

图1.24 华侨新校(1)

图1.25 华侨新校(2)

图1.26 华侨新校·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