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救国——集美学村教育理念构建

二、教育救国——集美学村教育理念构建

研学旅行是为解决现今教育问题而新生的教育模式,自国家试点政策出台以来,我们就对其非常关注,并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发现研学旅行的创新、教育理念与陈嘉庚的办学实践、思想是如出一辙而又一脉相承的。我们在探究陈嘉庚的教育思想中寻找到集美研学旅行发展的可行性。虽然陈嘉庚先生没有直接提到实践教学创新,但其办学实践始终贯彻这一独特的办学理念。

1.一代新风,有教无类——集美的教育创新

众所周知,陈嘉庚在1913年创办了集美学校,这是一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式学校。新学是相对于旧学而言,离不开从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去分析。时至晚清,中国仍是太学、书院和民间的私塾为主,读的是四书五经及八股范文,统称为旧学。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后,科举制度已经成为桎梏人们思想、阻碍历史前行的障碍,引起了全社会的巨大批判,正如顾炎武所揭露:“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迫于形势,光绪27年(1901年),清政府颁布谕旨废八股文程式,后又废除武科。光绪28年(1902年),张百熙进呈《学堂章程》折建议学欧美日本教育设立小学、中学、大学等制度。清政府采纳后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但因权贵的猜忌,未能实行即被废止。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奏准颁行由张之洞、荣庆、张百熙拟定的学制文件,史称《奏定学堂章程》,即是癸卯学制,为中国第一部颁布并实施的近代学制。当时同安县(陈嘉庚所在的县)出现了一所公立和几所私立的新制小学(见图1.5),但当时政府腐败,国弱民贫,教育颓废,新学办得半死不活。陈嘉庚认为过去知古不知今,知天下不知万国的私塾不能再办,而得办同安县最好的新学,分班分级,内容涵盖语文、算术、自然、地理、历史,还有音乐、美术、教育等。陈嘉庚解散大社私塾,走街串巷到各个家族游说,帮助族人化解之间的新仇旧恨,联合起来办新学;并不惜重金,央三托四、费尽周折请来六名同安县最好新学教师。

陈嘉庚创办集美新学,在于对教育的深刻认知、破除陋习的创新理念和突破封建禁锢的勇气。陈嘉庚先生在半个世纪的办学路上一直践行如此丰富的教育思想。

图1.5 1918年乡立集美两等小学师生合影

陈嘉庚站在中国大局考虑,教育工作不可能代替革命,但可以启迪民智,而且无论何时搞建设都需要人才,并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具体表现在:

(1)优待贫寒子弟上学。师范学校招的多是家境贫寒、才智相当的学子,水产、航海招的是贫寒渔民子弟(见图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多家庭生活难以维系,要求免费读书的人数增加,但学校的免费生人数额度十分有限。陈嘉庚说:“我们办学校,最好免费生越多越好,这样才会使穷苦子弟有更多的读书机会。一个国家读书的国民越多,教育就越发达,文明的程度就越高。至于经费问题,可以另想办法。”

图1.6 集美学校水产航海允恭楼(1923年拍摄)

(2)重视女子教育。因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作祟,让集美学校成为男孩的学校。陈嘉庚面对女子不得学的现实,痛彻认识到“非但男儿当受教育,女子亦当受教育”,加之当时深受五四新文化、新思想影响,于是当其事业有成,兴办教育之时,他就兴办了女子小学、女子中等学校、女子民立夜校等一系列女子学校。女生不但免费上学,而且学校每月发给女生津贴2~3元。这些举措开拓了女子教育的新局面(见图1.7)。

图1.7 女子初级中学师生在文学楼操场做操(1927年拍摄)

图1.8 集美学校图书馆(1920年拍摄)

(3)重视社会教育。陈嘉庚办学,眼光不只盯在在校上学的学生身上,而且注意面向学校大门外的广大民众,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早在1914年,在集美开办“通俗夜学校”,对成年人进行教育,另设一个“阅报室”,供人们学习(见图1.8)。后来,他又在集美学校中成立了一个“民众教育委员会”,办了“平民工读夜校”“民众学校”“校工工读夜校”“战时妇女学校”等,由集美学校的师生当义务教员,大力开展识字运动。⑷创办全国幼儿师范。经多年办学实践后,陈嘉庚意识到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于是在1919年创设集美幼稚园,并着力改善教学环境,设计以故事、音乐和游戏三项为主课程,并移植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于1918年所创的设计教学法。陈嘉庚认识要真正培养出健全的、快乐的儿童,将幼稚园变成儿童幸福的乐园,须有高素质的师资,故于1927年决定创办幼稚师范。幼稚师范在已有的集美幼稚园办学实践基础上,以广阔的国际视野构筑独特的办学模式,重视校长和教师的选聘,注重吸收新的幼教思想作为办学指导,并设立国语、社会、艺术等全面的课程体系,培养幼师的实操能力和专业伦理养成。“集美幼稚师范学校”的创设为中国人自办的单设幼稚师范学校之首,陈嘉庚成为中国单设幼儿师范的拓荒者(见图1.9)。

图1.9 集美学校幼师葆真堂(1926年拍摄)

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言:“陈嘉庚的教育事业,蕴含着明确而深邃的教育思想。”陈嘉庚从“有教无类”的教育目的出发,力主普及教育,创新办学思路,使男女老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创新的精神与深刻的教育思想不正是集美研学旅行的根吗?

2.三育并重,全面发展——集美的素质教育

集美研学旅行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增长见闻,能够扩展学科及其他方面的知识,以获得较多的实践知识和培养良好的情操;感受集体生活的规则与公共道德等方面的体验;品味生活快乐,加深同学友情,培育师生情谊,能够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研学旅行的素质教育离不开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理念。在集美学村里,“三育”发展早已被陈嘉庚先生所推崇。

陈嘉庚先生从办学开始,就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曾说:“吾校注意德、智、体三育,故对学生学习、操行、运动优者有给奖之举。”教育是培养“具有西方现代文明思想以及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人才”,不是让学生“如机械一样”地读死书。

陈嘉庚出生在动荡和混乱的年代,对品德特别看重,看作是学生的根本。他提出要“德育为先”,认为学校首先要“教书育人”,应以“育人为中心”,要将学生培养成有理念、有理想、有理智的人,要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早在20世纪20年代,陈嘉庚认为得注重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如思想、能力、品格、音乐等。在陈嘉庚先生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占据重要地位,无论是个人修身还是国家治理,都离不开道德的作用。“国民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需要“养成德性,裨益社会”。当然,德性不仅包含学生的道德修养,还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直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人最要紧是有是非”,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高度的荣辱观、是非观。陈嘉庚先生还指出需进行人格教育,“发扬民族精神,陶冶高尚人格,养成坚忍奋斗之精神,养成研究学术之精神,注重有规律之生活,养成俭朴勤劳之习惯,养成互助合作之精神,养成责任心及牺牲之精神,养成崇尚礼乐之美德,养成自治之能力”,同时,教师要为人师表、光明磊落,要以渊学生博知识、一身正气的风范、求实创新的作风感染学生,广大教师要热爱学生、严谨治学、诲人不倦,要用崇高的品德影响学生,使学生养成优良习惯。

对于智育的培养,陈嘉庚认为智力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对于环境的应变能力。这与研学旅行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陈嘉庚鼓励学生汲取书本外的一切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动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在陈嘉庚的教育思想中,特别注重学生智育的培养,他认为智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心。

在陈嘉庚的教育实践看来,体育教育也是其教育理念的主要内容。陈嘉庚讲道:“虽主旨在训练健康,然而对于道德精神关系更为密切。”他认为青年学生虽有满腹理论,如果体质羸弱,精神萎靡,将来亦不足负国家重责。因此,“为社会服务,荷国家于肩,必须应有健全之身体与精神”。陈嘉庚要求集美各校不要把体育作为一般学科,而应作为教育主科之一。陈嘉庚支持体育场馆建设以给学生有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规定学校要经常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并定期召开运动会。他曾致信给校长叶渊,规定每年在“重九”之后三天内召开运动会,每年一次必不可少,绝不可简。他对体育的重视,也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体育运动人才。陈嘉庚先生的体育教育理念走在时代的前沿。他把学生的体育锻炼与预防保健工作融合一起。将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升级到“强身,强种,强国”的高度上。他亲自撰写《民俗非论集》(见图1.10),里面谈到卫生和体育锻炼思想,提倡卫生文明的生活方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锻炼习惯。

图1.10 陈嘉庚撰著的多部论著(其中《新中国观感集》印行60多万册,受到海外侨胞广泛欢迎)

陈嘉庚先生为了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特别主张引导学生参加有效的课外活动。他认为,如果不组织活动,许多宝贵的课外活动时间很容易浪费,因此,他提出每逢课外活动时间,要合理使用运动场所,充分利用学校场地设备的优势,课余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各项比赛和表演,这样,不仅可以充实课余生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各项运动技术水平,如图1.11所示。

图1.11 集美学校春季体育竞赛会(1947年5月)

陈嘉庚深知封建教育的弊端,在长期兴学的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三育并重。这使得教育对国家、民族、社会的作用最终落实在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全面促进上。

3.中西合璧,嘉庚建筑——集美的美学教育

集美嘉庚建筑群作为历史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旅游胜地,是厦门城市的一种文化形态,表达着城市意象的文脉,同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对集美研学旅行而言,嘉庚建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资源,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和人文的教育价值取向。

从学村建筑特色形成过程来讲,陈嘉庚先生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实践探索中,逐步成为高级的规划师与设计师,融合了东西方建筑艺术,集美教学楼群因此蔚为大观。1913年,陈嘉庚首办集美学校时,他收买村里鱼塘作为集美校产。于是改筑原先的闸门以防止海潮,又坟筑高出水面约二米的岛屿作为建筑的基面及操场。“岛”的东西端架木桥与外相通,在这个“岛”上建起一幢吸取南洋风格的带钟塔的木结构校舍。几年中,陈嘉庚办集美幼儿园、集美师范,建起尚勇楼、三立楼等屋子,用上了直坡屋顶及色彩淡雅的灰泥抹面,具有浓郁的西式建筑风格;在1916年往后的十年间,陈嘉庚先生筹建了忠尚楼、诵诗楼等楼,特色是在角楼、柱体上采用大量白花岗和红砖作为装饰材料。新中国成立后,集美学村添建南薰楼(见图1.12)、道南楼等形成楼群。集美学村的建筑规划因地制宜,施工重视细节,手法细腻,工艺精湛。

图1.12 南熏风华(高爱民 摄)

从建筑形式上来说,集美学村建筑群把闽南红砖民居和欧式建筑结合起来,融合了两种古老文化,具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审美价值。屋顶自古而来都是中国建筑的重要元素,林徽因曾比喻为“美丽的冠冕”。集美学村建筑群的屋顶造型巧妙运用闽南风格,檐角极翘,正脊也做成很大的曲线,正如《诗经》所言:“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墙面用上西式廊柱、绿釉面的瓶式栏杆,结构上多采用钢筋和混凝土,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大气、庄重恢宏(见图1.13)。集美学村建筑群在细节的处理上显示出能工巧匠的技艺和材料互为融合的质感。集美学村建筑群用上露石的做法显示出材料美,竖砌花岗石,横叠红砖,砌到一定高度后,砖与石对调,平衡受力状态(见图1.14)。砖石前后对搭,用灰土浆粘合,使墙壁成为一体。欧式的拼花、细作、线脚等装饰艺术增添建筑灵动之美。集美学村建筑就地取材,采用当地红砖、绿瓦、白花岗岩,白色的花岗岩和红色的构成“红与白”两种建筑语言在柱头梁底、门楣窗楣、墙面转角、外廊立柱上拼饰图案,建筑色彩调和,鲜艳夺目。因建筑里闽南式的屋顶及西洋墙面,集美学村建筑被人称为“身穿西装、头戴斗笠”,其艺术典范也深受赞誉。

图1.13 集美中学一角

图1.14 集贤楼(1920年)

从建筑格局来讲,陈嘉庚兴建的校舍大都“依山傍海,就势而筑”,有利用特殊地形地貌加以改造,也有搭建楼台亭阁点缀自然景观,同时还融入雕刻、绘画、园林等艺术,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自然美和人工美、整体美和局部美交相辉映。集美学村整体规划是在三面环水、一面向海的盆地,凭借地形形成良好的对景关系和空间向心感。道南楼、南薰楼、黎明楼、延平楼等形成嘉庚楼群,沿着集美海岸线、紧邻龙舟池布置,它们与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以及巴洛克立面风格的福南大会堂形成控制集美天际线的主导建筑群。各组建筑有一定的轴线对称,以道路的曲折蜿蜒,使空间和景观富有变化。中西并蓄的布局颇具中国园林自由活泼又不失精心组织的传统意趣。嘉庚建筑比较符合人居住的功能,尺度较规范,参照人体习惯动作而做栏杆、扶手、阶梯;为适应闽南气候湿热,嘉庚建筑窗大门阔,通风敞亮,在各楼的南面甚至南北面有走廊,可以遮风挡雨,避免日晒。为了让师生的学习、运动和居住更加舒服,建筑周围都留有足够的空间。

嘉庚建筑上的瓦片也是陈嘉庚先生中西合璧的一大创造,其制作工艺被列入厦门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1919年陈嘉庚再回集美办学,大规模的集美学校的校舍建设需大量瓦片。闽南传统的红瓦片在抗阳光辐射能力上比水泥瓦强,但单片面积小且轻薄易碎,抗风力低,不适合用在楼层高、面积大的集美校舍上。若采用偏重的琉璃瓦,造价相当高,且显单调。由于嘉庚建筑的材料均就地取材,所以陈嘉庚将“漳州石码红壤取来寄往欧洲化验”“咸称为上品原料”后,再引进生产洋机瓦的铜制模具和压模机,以漳州石码为基地,中外结合开始制造黏土砖瓦。第一批出窑后,虽能隔热,但强度不足。后来经过陈嘉庚先生改良:改进模具,增厚加重瓦片,同时在瓦片底面中下部增添疙瘩,并留孔。这孔是为穿线而设,让瓦片固定在椽子上。多次烧制后,瓦片抗风能力大大提高,不易破碎,且隔热性好。这样的土洋结合的嘉庚瓦便诞生了,给嘉庚建筑戴上一顶遮风避雨的红帽。

嘉庚建筑的造型上暗含着中华民族文化,而学村里的楼名极具传统文化意义。多数楼名应用《论语》《尚书》《左传》等古典名篇的精神、哲理,如仁、智、勇、温、良、恭、俭、让等,其经典楼名有明良楼、忠尚楼、居仁楼、约礼楼等;有寄托品行学养寓意的“三立楼”(立功楼、立言楼、立德楼,见图1.15)及诵书楼、尚永楼等(见图1.16);也有从古籍里择字取义,如源自先秦的《礼记·乐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的南熏楼,意指教育如南风的熏香一般温润,陶冶学生情操,助人成才。嘉庚建筑名也表现出集美地方文化,如延平楼是建在“延平郡王”郑成功的将士所筑的“寨内社”遗址,于楼前放置镌有“延平故垒”的巨石,以纪念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值得一说的是,“归来堂”(见图1.17)建于1962年,白石砌墙,绿瓦盖顶,取“归来”名意在让海外亲人不忘故土,不忘祖国,满是浓浓民族风。

图1.15 三立楼背景(1920年拍摄)

图1.16 敦书楼、文字楼、诵诗楼、尚永楼(自左至右,1925年拍摄)

图1.17 归来堂

嘉庚建筑融合了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审美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环境特征,体现出浓厚的人文氛围与永恒的精神气质。

在集美研学旅行中,嘉庚建筑不仅是旅游风景区,还是人文教育平台。我们透过建筑本身,讲述其历史故事,给学生带来近代史、爱国主义教育及美学相关的人文知识。嘉庚建筑融合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审美,给中外学生都带来熟悉而又陌生的体验感,弥补课堂内所欠缺的视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