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集美模式发展方向定位
立足国家大义,通过研学旅行平台开展国际和港澳台学生文化交流。
集美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大量集美华侨旅居海外。以陈嘉庚先生为代表的华人华侨对祖国的情感在东南亚国家具备强大的感召力;集美与港澳台区域邻近,地缘血缘优势明显,特别是与台湾之间,文化同根、生活习俗同源。面对两岸现状,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两岸间青少年的交流往来:两岸青少年交流是两岸人员往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岸关系“向下扎根”和“向前迈进”的重要步骤,要推动两岸青少年通过“多来往、多交流”,来“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在两岸交流交往中,要下大力量,有针对性地务实做好工作,不断增进“两岸一家亲,共筑中国梦”的感情认同。
鉴于此,在原有对国际学生和华侨二代三代子女广泛开展的中华文化寻根之旅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基础上,集美加大了面向台湾学生的研学旅行的建设力度,专门设立了全国第一个对台研学旅行交流基地和研学旅行产业园,以此为平台吸引台湾地区的学校、社团机构、运营商入驻,参与两岸学生教育交流的活动设计和运营,并为来自台湾的学生团队和运营机构提供服务和支持。
立足于集美国家级研学旅行产业园,集美构建出一个涵盖国际、港澳台和中国大陆不同地域文化圈的青少年研学旅行目的地和文化交流融汇地,并逐渐形成了“研学旅行集美模式”
“研学旅行集美模式”是集美区政府主导的集研学旅行产业园、研学旅行主题营地、研学旅行泛营地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研学旅行产业,其目标是迈向“中国南方最好的研学旅行目的地”,主要包含有:
1.集美国家级研学旅行产业园
集美国家级研学旅行产业园(下称“产业园”)
(1)产业园设立背景。2017年5月17日,厦门市委领导带队前往集美区,调研厦门市对台青少年研学开展情况,对集美区先行先试,利用航天科技、闽南文化、华侨文化等主题打造厦门特色的对台研学基地作出要求。
2017年6月17日,国家旅游局港澳台、福建省旅发委领导对灵玲文旅集团大楼“设立国家级集美国际研学旅行产业园”和“设立国家级集美对台研学交流中心”表示充分肯定,要求迅速建成该基地。
2017年8月8日,福建省台办主任在调研该基地建设时发表了重要讲话:① 对台研学旅行,通过研学与旅行的巧妙结合,强化了闽南传统文化对台湾青少年的传播与影响力。② 从过往的全域旅游到现在的研学基地的落地,证明研学和旅游相结合是可实践的。我们不为口号找借口,要为文化教育想办法。在针对对台交流的立场上,与台办立场高度一致。③ 充分利用海峡论坛两岸特色活动,将经济、人文、社会融合,打造成针对台湾旅游文化从业者的就业基地。④ 省台办高度重视此产业项目,争取向上级申请对台研学产业国家级基地挂牌。⑤ 希望区党委及区人民政府对此项目给予支持,做好对台研学交流工作的服务,在遵守社会法制、市场规律的情况下,共同把此产业项目做好做强。
(2)产业园位置。坐落于厦门灵玲国际马戏城(见图2.12),是一座世界级的嘉庚风格马戏城,更是世界最具地方文化特色的马戏城。这里无处不文化,世界各地的文化将在这里融合。将来游客不仅可以在此欣赏到精彩绝伦的马戏艺术文化展演,更能领略到独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马戏主题酒店、马戏魔术演艺一条街、自然标本博物馆将演绎“穿西装、戴斗笠”拥有深厚人文底蕴和鲜明地域特色的嘉庚建筑;剧院附楼则展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现代版“客家土楼”;灵玲国际马戏大剧院造型独特别致,外观呈“金蛋”状,俯瞰似一颗璀璨夺目的椭圆形金蛋镶嵌在蔚蓝的大海边,其表面金色材质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流光溢彩,既华丽气派又典雅大方。
图2.12 灵玲马戏城
(3)产业园设计理念。作为全国第一个研学旅行产业园和对台研学旅行交流基地,吸纳国内外营地教育的理念对园区和营地进行了很多创新性的设计。
设计依据:《国民休闲旅游纲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王定华司长在全国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函》。
(4)产业园功能设置。
① 一楼3000平方米:集合疏散、公共服务和青少年艺术空间(见图2.13)
② 二楼三楼6000平方米:教学交流空间(见图2.14,图2.15)
③ 四楼3000平方米:休憩空间
④ 五楼3000平方米:产业园办公空间
⑤ 六楼3000平方米:行政办公空间
(5)产业园平台化发展模式。作为集美区政府搭建的为研学旅行运营机构服务的平台,产业园将有各种奖励政策吸引大陆、港澳台和国际的文化交流机构、学校及社团机构、青少年教育旅行运营机构和青少年用品生态链企业来产业园落户发展。
图2.13 青少年艺术空间
图2.14 教学交流空间(1)
图2.15 教学交流空间(2)
(6)以园区为营地延伸至集美及周边的研学课程线路开发。集美研学旅行产业园基地位于厦门、漳州、泉州的交通枢纽地带,距离三地知名研学目的地都在30分钟~1小时车程范围内,便于开展各种地域性主题的研学活动。
2.集美国家级对台研学交流基地
集美国家级对台研学交流基地(下称“基地”)。
(1)厦门在对台工作中的重要性。厦门与台湾之间深厚的地缘血缘关系,在对台交流中具有独特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厦门与台湾之间的交流合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而在民间交流、寻根谒祖、宗教祭祀等方面也是渊源深厚、来往活跃;文化艺术和学术交流互访也非常频繁;厦门是台湾学生赴大陆研学旅行和文化交流的第一站,每年吸引大量的台湾学生前来。着眼于目前两岸青少年交流迫切的现实需要和长远的历史价值,两岸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互访从内容到形式都要进行调整和创新,以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
(2)基地主要功能。以基地为平台欢迎台湾地区的学校、社团机构、研学旅行运营商入住,参与两岸学生教育交流的活动设计和运营,并为这些机构和学生团队提供运营支持和服务支撑。
(3)基地主要运营内容。
① 闽南文化溯源系列。立足集美及周边地区开发“闽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系列体验课程,引入中操作性和参与感强的闽南地区非遗项目,如闽南木版年画、布袋木偶戏、木偶雕刻、剪瓷、南音等,讲述其在闽台地区的起源和传承发展,并通过实践环节的设计让台湾青年参与学习和制作体验。
② 了解真实的大陆系列。将通过在集美及厦门地区学校、社区、商业企业、创业园、社团等的参观访问,带领台湾青年了解真实的大陆生活和社会状况。
③ 台湾人在大陆系列。以集美区台资企业为切入点,在参观过程中介绍厦门地区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台湾企业参与的情况和获得的成就,以及厦门地区相关产业目前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所带来的闽台之间的商业机会。
④ 人文交流系列。邀请厦门地区高校社团组织与台湾青年开展各种主题的交流活动,相互了解、建立友谊。
基地将以以上四大主题开展各种活动,让台湾青年人在文化认同、人文交流、发展机会方面建立信心,进而产生身份认同,建立情感联系,促进国家统一。
(4)基地运营方式。为吸引台湾大规模的青年人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达到良好的活动效果,基地规划了三种形式的两岸青年交流活动。
① 青年共创。由于高校生毕业后即面对就业压力,通过创新创业类竞赛的举办,帮助高校生学习更多的实战经验,因此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十分高涨。基地每年以定期举办邀请赛的方式邀请两岸学子前来参与竞赛活动。
A.设计邀请赛。以地方文化为主题邀请大陆当地企业结合企业需求提出选题,如传统产业的再造和转型,或是老街区城镇的重造设计。邀请两岸大学生组队前往研学地点,重新编队后深入调研、充分交流并进行竞赛,既推进了两岸学生交流的深度,也为台湾青年提供了近距离考察大陆的机会。
B.创业竞赛。以高校学生为主,邀请两岸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共同参与,组织参访当地特色企业并给予学生各项创业辅导,使基地成为两岸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器。
C.学科项目调研和校外社会实践。以学科研究、实践为形式、以了解大陆市场及资源为目标的活动设计,契合台湾青年学习所需,可以批量吸引台湾青年前来集美开展考察和交流活动。
D.文化艺术类主题交流活动。以人文、艺术课程为主题的活动内容吸引台湾青年广泛参与交流活动。
② 青年共学。立足于基地研学设施,开发了传统手工艺主题共学方案:从陶艺、竹编、花器设计等传统手工艺出发,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历史和精髓;另一方面又让学生掌握现代科技如3D打印或是激光切割等数字媒体工具,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把传统技艺活化,不但连接传统与现代,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工艺之博大精深,更思考如何应用现代技术实现传统文化的再生与年轻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
③ 青年共感。在园区内设置交互体验区,设置常设性互动体验展示空间,让参观者和学习者通过最新的虚拟技术,就能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亲临等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虚拟交互技术,学生能够获得沉浸式的有趣体验,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记忆性。除了在本地的交互体验场馆外,基地还将导入Beam远程操作机器人,该机器人主要目的是使得在外地能够上网的用户,连上网络之后即可透过Beam参观各项展览设施,这将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吸引众多青年朋友目光,发挥基地更大的影响力。
3.集美国际化研学旅行营地
集美国际化研学旅行营地(下称“营地”)。
为吸引国际学生游学集美,集美区政府在几年前支持成立“华侨大学境外高校中国学习中心”,专业运营世界各国大学生在集美的研学旅行,目前该项活动已经成为参与国家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学生团体间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每年吸引来自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世界顶尖名校学生团体和超过30个国家的大学生群体。
为满足国内外研学旅行学生群体大规模集中住宿的需求,在灵玲马戏城大酒店规划设计了可同时容纳500~800人入住的学生营地;针对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在住宿方面的个性需求和集体住宿对安全环保、易于管理的特别需求,住宿空间的设计吸收了国内外关于学生住宿空间的优秀理念。
(1)设计理念。
① 国家级、国际化的水准。
② 环保、生态的用料理念。
③ 简洁、大气的装修风格、色调符合国际惯例、简洁不杂乱。
④ 符合大规模青少年集体活动的安全需求。
⑤ 易于运营管理的功能划分和设置。
⑥ 公共空间的多用途、可组装设计。
(2)空间设计定位。营地根据展示、交流、学习、项目运营等不同功能设置了公共、半私密及私密空间,对相互交织的多条不同流线进行分时管理,以在这样高密度的营地室内空间中提供充足和丰富的活动空间。
我们摒弃目前各种具象生硬、过度装饰、浮于表面且缺乏想象的设计手法,转而从空间形态本身的趣味性出发,将整个空间打造成既能充分与自然交流,又能充分保证安全性的开放活动空间。
(3)配色设计定位。用大面积白色打造公共空间,用彩色塑造空间的立体感,同时给孩子提供路线引导,使他们能轻松区分不同的功能空间,打造一个朴素、温馨、灵活的空间(见图2.16~图2.20)。
(4)材质设计定位。与孩子相关的空间通过选用贴近自然、淳朴的材料,如各类木质、水泥、钢网等,为孩子营造出一种熟悉的自然环境。
(5)户外公共空间。利用厦门本地高校资源,进行课程配套,鼓励艺术高校进行主题创作及落地展示,给研学旅行的学生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及体验空间(见图2.21~图2.23)。
图2.16 走廊
图2.17 局部
图2.18 休息室
图2.19 公共空间
图2.20 空间设计
图2.21 空间设计效果(1)
图2.22 空间设计效果(2)
图2.23 空间设计效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