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研学旅行政策出台目标与落地实施面临的问题
一、研学旅行政策出台目标
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十一个部委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要求通过政策实施研学旅行,“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希望通过“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研学旅行政策的实施将“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尽量错开旅游高峰期。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研学旅行政策实施过程中要求注重“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和“公益性原则”。
二、研学旅行政策落地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研学旅行政策出台之后,引起国内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夏(冬)令营机构、旅行社、景区景点和社会大众高度关注,但由于研学旅行在我国是新生事物,并没有成熟案例和研究资料可供参考,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政策落地实施时感觉无从下手;而夏(冬)令营机构、旅行社和景区景点等商业机构参与热情很高,但在课程设计、内容规划方面与教育系统无法进行有效衔接和沟通,也只是将传统夏(冬)令营和春、秋游活动改换名称变成“研学旅行”而已,无法在课程研发和实施方面达到研学旅行政策出台的目标和要求。
笔者在对试点城市运行案例和模式的观察中发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运营机构都面临着以下问题:
(1)由于指导意见中没有明确实施细节,所以各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运营机构都在各自进行探索,希望能够找出一套适宜的实施方式;但由于教育理念、执行水平和地区资源差异,使得出台的实施方案参差不齐、差异较大。
(2)教育主管部门与地区资源、执行机构之间没有平台和渠道进行深度沟通,导致学校难以找到符合需求的研学产品,地区资源机构和执行机构因不了解学校需求,所提供的研学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案难以得到学校认可,下述三方面的角色和需求需要搭建良好的平台进行深度有效地沟通和衔接,才能确保研学旅行政策实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①学校对于研学课程教育理念和内容的需求。
②地区资源机构提供可落地课程的支撑条件。
③执行机构对于课程方案的设计、执行、教育理念的达成及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安全后勤服务。
(3)研学旅行课程实施链条中每一个环节应该怎样进行构建和实施?以下这些方面值得思考和探索:
①课程理念: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与现行学校教育模式的关系。
②课程体系构建:研学课程的内容规划方向和方式。
③资源整合提升:当地文化、教育、旅游、商业企业资源改造提升成为适宜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基地和资源机构的方法。
④师资队伍建设:多学科融合的复合型研学导师队伍的建立和培养。
⑤从业人员培训:建立行业培训体系对研学旅行执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保证课程效果的达成。
⑥科学的执行方式:建立保证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并有所收获的执行方式。
⑦安全保障:建立执行过程中安全保障体系。
⑧效果评估:对研学旅行课程效果的评估与记录。
(4)教育的公益属性与产业发展、商业运营之间的平衡点。
(5)政策实施中多部门的协作问题和运行方式。
(6)政策实施中多重安全保障的建立问题。
基于对以上问题进行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写下了这本书,期盼能够抛砖引玉,与全国各地的同行们共同探讨、探索和实践,希望以此为起点,共同追寻和构建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最佳模式,惠及万千中国青少年,为中国教育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