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每一位母亲都是一位教育家”“摇动摇篮的手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手”,初为人母时读到这两句话留下深刻印象,走上教育工作这条路,我并非科班出身,只是源于对女儿的爱;在她成长过程中我时常会思考中国教育,当发现现行教育模式中有一些内容和方式不符合我对于孩子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时,我开始自行去探索和行动,主动为孩子营造理想中的教育氛围;在探索途中,也不断从国内外学习各种教育理念、引进各种教育资源;所设计的校外教育课程和活动也逐渐受到周边越来越多朋友的认同、肯定和参与,教育的探索也就逐渐从爱好变成了事业。
我的女儿2018年秋天开始入读大学,18年时间,感谢她成长路上任我“折腾”,在她身上“实验”我那些还并不成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我很欣慰,她成长为了她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也超出了我预想中的样子;感恩我们相互之间的爱成就了彼此;也非常感恩十几年来一路相随的学生和家长们,以己及人,当我分享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时,他们也积极参与其中,与我并肩前行;当今天看到孩子们都健康成长、学有所成时,回望一路的探索和相互支撑,也是感念满怀。
7年前我来到集美,喜欢上这座美丽的小城,将国际文化交流项目落户于此,受到了集美地区各级领导大力支持;7年时间将一个蹒跚起步、举步维艰的初始项目发展成为目前国内最大型、参与国家数最多的学生团体间文化交流项目,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在这7年时间里,集美区政府各级领导和华侨大学各级领导都给予了我非常多支持,特别是集美区文体广电出版旅游局吴吉堂局长,因其多年对于中国教育的思考,并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行的探索和实践,以及其工作中对于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和规划,对于开展学生夏(冬)令营、校外活动和研学旅行,在教育理念和地方相关产业发展方面都探索出了一套先进模式;但由于公务繁忙,难以有时间亲自践行,我时常得到他的指导、去践行他关于教育和产业发展的理想;当研学旅行政策出台时,我们感觉可以借由这个政策,实践更大的理想,重新焕发嘉庚先生创建集美学村作为教育之城的荣光;我们从2017年开始构建本书中所写的这一整套“研学旅行集美模式”,今天将其出版,为抛砖引玉之作,愿以此书为触发点与更多朋友一起探寻中国研学旅行健康发展的多种模式。
研学旅行政策推出四年来,从试点城市逐步走向全国开放,星星之火即将燎原;关于研学旅行发展的各种交流论坛活动、商业结盟和平台建设也都在逐步开展;我们期盼全国各地的同行们构建出适宜当地需求和资源情况的研学旅行发展模式,不忘教育兴国、幸福万家的初心,相互支撑走在教育探索的路上,力争用研学旅行方式弥补和改善现行教育的不足之处,为中国教育、为中国未来助力!
本书的写作只是投向关注、探索和实践中国教育改善的一颗小石子,希望激起的涟漪,能够触发更多人一起探寻、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和交汇融合;教育的探索和改善并非易事,需要的不是等待超人,只有做的人多了,做出来的案例多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才会得到证明,获得认可和传播普及,并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为中国的孩子们构建出一片成长的天空,带领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在此感谢华侨大学各级领导给予我在学术和学校资源方面的支持,特别感谢主管国际事务的曾路副校长和华文学院前院长陈璇波教授、现任院长胡培安先生,给予我在国际文化交流项目上的指导和支持;也非常感谢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朋友们对我的大力支持,一起参与构建“研学旅行集美模式”,使我们之前停留在学术和理想上的构建有了落地实施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机会,使我们能够构建出既有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又有商业价值的“研学旅行集美模式”。
在此特别感谢我的先生——王战先生的支持和包容,一路走来,他是我各种项目的赞助者和支持者,让我免于物质担忧和家常琐事,可以专注于追寻自己的理想;也感恩一路上太多太多相助于我的国内外朋友,也正是这些热心于中国教育改善的朋友们激励着我一直走下去。
每当漫步在集美学村美丽而宁静的街道,看到身边走过生机勃勃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每当带领世界各国的学生们徜徉在集美学村深厚的人文历史和中西合璧的建筑群落之中时;每当在华文学院精致静谧的校园工作的时候,都无不感念嘉庚先生当年对这片土地的辛劳与付出,我们今天应当在他已经构建好的基础之上与时俱进地继续践行他的理念与期盼,方能无愧于这份家国情怀和这个伟大的时代!
本书为这几年以来项目运行经验的总结和对未来发展模式的构思,还有非常多不足和疏漏之处,期望得到社会各界指正;在改善中国教育问题的道路上期盼与您一起探索、一同前行!
吴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