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应该采用有别于传统的春秋游或是夏冬令营的运行模式,改变学生被动、被服务、简单跟随、没有参与感的执行方式,是借此建立和采用符合国际主流发展方向的探究式、项目制学习方式的大好时机,我们愿在这方面与大家一起探讨。

1.课程设计理念

研学旅行在我国目前尚属于新型教育模式,在理论研究、课程构建、活动执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是刚刚开始,我们认为研学旅行课程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环境中应用其所学内容,课程内容设计理念包含以下模块:

(1)基于项目的主题化学习。将学生相应年龄阶段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和应该具备的能力融合成项目主题和学习内容进行体系化课程设计。

(2)由学生创建内容。要求学生在活动前积极准备背景材料、活动中主动参与、活动后进行总结汇报,在主题框架下完成自己在活动中的学习内容。

(3)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活动前的准备、活动进行中的参与、活动过后的总结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及执行团队只负责必要提示和资源支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在真实场景中的探究式活动。将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植物园、文化艺术场所、社会公共场所、社区、商业企业等各种资源设置成活动场景,让学生在其中进行真实探究。

2.课程内容模块

(1)主题模块。根据年龄及能力培养需求可将课程体系分为以下几大主题板块:

自然主题课程;

人文主题课程;

艺术主题课程;

科学主题课程;

创新主题课程;

公益主题课程。

当几大模块构建好之后,在实际运行中可以乐高式积木组合成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2)年龄分层。每一个主题课程模式根据学生年龄设计出相对应的知识点和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

(3)设计课程任务清单和效果评估模板。

①用任务清单驱动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同时设计评价报告由领队老师、授课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②设置奖励系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汇报和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问题。

3.课程设计流程

(1)确定课程主题、学生年龄、时间长度、资源条件、活动场景。

(2)罗列课程目标和学习任务。根据课程主题、学习目标、学生年龄、课程时间长度和资源条件确定学习任务。

(3)问题设计。将课程目标和内容拆解、设计成问题和任务,由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向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前的准备、真实场景中的学习,真正学会课程内容和解决问题。

(4)建构学习资源。寻找契合课程主题内容的真实场景,对工作人员开展课程实施培训。

(5)现场实施流程清单。与资源提供方和执行团队反复确认活动流程清单,以求达到最佳执行效果。

(6)现场观察与记录清单及问题解决预案。活动现场对学生及执行团队进行观察和记录,以了解学生在现场的学习、互动状况,以便总结和修正课程和相关资源;同时针对课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其他状况和问题准备预备方案。

(7)活动现场总结与分享引导。课程结束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分享,以提升表达能力和学习效果。

(8)课程报告模板和评价模板。让参与的学生和老师使用评价模板填写和提交此次课程的报告和评价。

4.课程设计团队人员组成

(1)教育专家指导团队。联合厦门地区中小学教育专家团队、国内及国际教育专家团队,负责研学旅行课程的主导思想、课程架构、政策指导、资源组合和落地实施。

(2)文创专家团队。负责对课程和资源进行创意设计,使之成为趣味性、角色化的课程,以符合现今青少年需求,吸引积极参与和达到良好学习效果。

(3)多学科融合——十大专家工作室。研学旅行过程中应该是多学科融合,我们组织专业人才成立“十大专家工作室”共同研发了十大模块的几十个课程以适宜不同学生、不同年龄层的研学需求,我们要求专家工作室的团队成员具备:

①该专业研究生及博士以上学历背景、海归人员优先。

②具备学术研究能力和课程研发能力。

③具备教学能力。

④具备师资团队培训能力。

⑤具备理论提升及写作能力。

(4)受众团队。由每一个年龄段的家长和学生群体组成,以便收集进行课程设计时的需求、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感受和意见、课程过后的反馈和建议。

(5)社会资源和市场运营团队。由市场运营机构提供课程所需的社会化资源、课程设计中的可操作性评估、课程执行团队的培训、课程的市场推广和运营以及课程的修正和拓展。

5.课程设计中应该改善的问题

由于我国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而现在科技的发展使学生自动、多渠道地获取知识成为可能,我们希望通过研学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各个环节,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主动去获取与研学课程相关内容,而非传统春秋游和夏冬令营模式,学生成为被服务对象,过程中缺乏参与感。

(1)研学旅行与传统春秋游、社会实践活动的区别。

①体系化课程设计。针对学生成长阶梯中自身能力的逐步提升、知识延续性和深度的逐渐提高,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进阶要求设计与之相对应的课程内容,改变以往春秋游及社会实践活动中课程内容随意、单一和重复的问题。

②专业化课程内容和师资。所有课程设计皆应由专业教师或是相应专家进行设计并领衔执教。

(2)解决学生在外出过程中无所学的问题。

①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为每一个年龄段学生设计相应课程,同一主题的课程内容也应根据学生年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身体素质等因素设计相对应级别的课程内容,并为每一个课程内容设计出相对应的课前、课中、课后任务清单,以任务清单驱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研学课程学生任务清单的设计目标:

A.创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B.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C.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参与

D.培养学生社交协作、组织沟通能力

学生任务清单模板

◆课前任务清单。

◆课中任务清单。

◆课后任务清单。

(续表)

②小规模运行机制:足够多的课程主题和内容供学校、年段和班级选择,每个班级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课程参与,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将年段分散成多个去处,使得去往一个活动地点的学生人数在200人以下,既保障了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关注和指导,也能更好地进行安全保障。

③建立课程效果评估体系。在研学旅行课程开展中、完成后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过程性、社会化多元评价,以引导学生获得基于多元价值观的引导和肯定,对未来发展建立更多的方向和信心。

④评价及奖励系统的设立目标。建立新型社会化“徽章”式多元评价体系,“学习徽章”模式是未来的一个热点领域,会对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极大的改良;它将打破学校对于文凭的垄断,把学习过程细化、模块化、分散化,并将更多的社会机构纳入到对于学习质量的评价和认证之中来,形成多元化评价体系,引导社会和家庭对孩子发展的多元化方向的认可。

此评价的设计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过程性、指引性评价,用以帮助教师、家长发现、发展和指引学生特质,进行更好的个性化发展,而非用以对学生进行评判、定义和筛选。

A.对内容的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

B.对过程的评价:方法与技术、解题架构。

C.对结果的评价:解题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D.可采用的方式: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和家长评价。

评价报告模板: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