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澳大利亚依然笼罩于宗主国英国的文化阴影之下,处于“文化卑微”的状态。澳大利亚文学作品中的原住民主题对探索其民族化道路,彰显地方性特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涉及原住民主题的澳大利亚小说文本中,对历史的反思与重构占据了叙事的核心位置。

在澳大利亚殖民开拓时期,官方历史以构建欧洲中心主义的殖民帝国神话为目的而修撰,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白人因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而自命为殖民地的开拓者和文明的化身;原住民则被视为“低等民族”,懒惰、无知、堕落、不思进取的脸谱化形象使其在历史叙事中处于被描述的客体地位,沦为斯皮瓦克(Spivak)所说的无法发声的“底层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创伤消解了单一文化和单一真理的观念,西方文明独霸一方的状态被打破,文化的多元性逐渐显现出来,世界范围内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运动风起云涌。在澳大利亚,原住民争取平等权益的运动对澳大利亚殖民开拓时期充斥着白人霸权和种族歧视的历史叙事提出了挑战。

澳大利亚历史学界在殖民时期的历史书写方面存在很大的分歧。左翼史学家主张从原住民视角出发对殖民时期的历史进行修正和重新解读,而右翼史学家则反对重新书写殖民历史,认为左翼史学家夸大了欧洲移居者与原住民的冲突,却忽略了那一时期澳大利亚社会中积极的一面。围绕殖民时期历史修撰的论战事关澳大利亚的文化历史渊源及民族-国家身份的塑造,在澳大利亚的文化界也得到了热烈的响应,小说叙事成为文学与历史对话的平台。

本书所选的六部作品将相互对抗的历史观以复调形式呈现于小说文本之中,从情节建构到叙事策略都与原住民反对代言、寻求自我表达的身份政治问题紧密相关。非原住民作家在创作与历史主题相关的作品时,既要体现原住民在民族-国家身份认同中的地位,又要避免挪用原住民文化或者试图为原住民代言。原住民作家则将口述传统融入小说叙事,用原住民与土地所保持的纽带关系全面诠释原住民身份,实现自我表达。

身份政治问题不仅促使澳大利亚作家在创作历史题材的小说时改变叙事手法,也对文学批评的解读方式提出了挑战。澳大利亚境外的文学批评对有关原住民和白人关系的历史小说文本的解读仍存在许多误区,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文学研究者在解读澳大利亚的历史小说及原住民作家的作品时大多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原住民作家及学者在理论界和批评界的声音却很少受到关注。然而,后殖民主义理论站在后殖民立场上谈族际间的混杂和融合,与殖民帝国的霸权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共谋,无法全面体现原住民和白人的社会权力不对等的社会现实。

本书基于两位原住民学者的理论观点,运用批判性白人研究理论解析以殖民历史及原住民身份为主题的六部小说。玛西亚·朗顿(Marcia Langton)深入地剖析了澳大利亚文化领域建构原住民身份时所表现出的主体间性,为本书作者解读六部小说提供了较为契合的文化批评语境。艾琳·莫顿-罗宾森(Eileen Moreton-Robinson)是澳大利亚批判性白人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她在美国批判性白人研究理论的基础上,从澳大利亚原住民与白人关系的角度审视及批判白人特权,为本书解析有关澳大利亚历史及原住民题材的六部小说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参照。即使在澳大利亚本土,批判性白人研究在文学批评中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相关著述仍比较匮乏。

本书结合批判性白人研究理论,深入剖析了原住民作家和非原住民作家在小说文本中呈现白人与原住民关系时各具特色的叙事策略,追踪了在身份政治问题的影响下澳大利亚历史小说在创作和批评中的发展轨迹。通过对六部小说的对比解析,本书得出结论:小说文本中的白人身份和原住民身份并非二元对立的本质主义概念,而是在协商和对话之中不断得到重新界定。小说叙事以原住民文化为核心构建主体间性空间,使原住民主体与白人主体得以通过对话与协商形成相互认可、相互建构。六部小说借助文学想象,为两极化的历史叙事提供了寓言式的和解途径。它们的共同寓意是,白人主体只有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认可并尊重原住民社会的规约律法和文化传统,了解原住民与土地和自然所达成的默契关系,才能够与原住民主体共同建构对话式的主体间性空间,达到视界上的融合。小说中复调式并置的殖民叙事和原住民口述历史产生的文本张力,改变并丰富了人们对原住民文化和历史的理解。

本书是我历经五年寒暑的博士研究以及澳大利亚访问学习一年所结出的青涩果实。为学之路尽管艰辛坎坷,却有如水木清华的校园,处处是风景,时时见关爱。

衷心感谢清华大学陈永国教授的精心指导。他学识渊博,富有洞见,对本书的选题和框架结构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他不仅是我学术道路上的方向标,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豁达的胸襟也是我为学为师的表率,使我终身受益。

2015—2016学年我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访学期间,得到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安·布鲁斯特(Anne Brewster)副教授的悉心指导。我们在每月一次的面谈中深入讨论了澳大利亚学术界对书中涉及的原住民身份诠释及批判性白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观点,并共同参加了多个国际会议及其他澳大利亚文学研究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安的介绍下,我结识了多位澳大利亚文艺批评界的专家及知名作家,从与他们的交流中获益良多。

感谢清华大学外文系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的王敬慧教授和北京大学必和必拓讲席教授大卫·沃克(David Walker)。在他们的鼓励和引荐下,我多次参加北京四大澳研中心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与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沃克教授是澳大利亚艺术科学院院士,是澳大利亚历史学界的泰斗,为我博士论文的历史批评视角下的解读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

另外,还要感谢澳大利亚政府下设机构澳中理事会(Australia-China Council,简称ACC)。我的选题“当代澳大利亚小说中的白人与土著关系”得到了2014—2015年度ACC优选项目基金的资助,为我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提供了经费支持。

本书还得到清华大学的曹莉教授和王宁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马海良教授和王丽亚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建平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的郭英剑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的宁一中教授的指点与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感谢爱人和儿子几年来给予我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在我去悉尼访学的一年里,爱人尽管工作辛苦,依然将家里家外安排得井井有条,儿子也乖巧懂事,在管理自己生活和努力学习的同时,还为父母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

邢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