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小结

4.4 小结

“原住民的定义不是封闭的”,他们文化身份的确立主要遵循“两条特色鲜明却又相互关联的轨迹”(Dodson,1994:5)。一方面,他们驳斥基于“其他民族的形象和投射”为原住民划定身份的“定义政治”;另一方面,他们也强调原住民需要从多个角度重新界定自己的身份。也就是说,原住民既强调民族自主和文化根基,反对以欧洲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叙事用脸谱化形象对原住民进行本质化的解读,同时,在与白人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他们的身份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原住民社会构成呈现出多元、多中心的发展趋势,对原住民身份的诠释与自我表达也在主体间的对话和协商中不断发生变化。

巴赫金指出,即使在“权威”或专制的文化符号场域中,也存在着对话协商的空间,占支配地位的群体可以倾听并理解不同的声音,不同声音汇集起来才能产生意义,“文字在感知世界时通过新的‘内在形式’可能孕育出新的世界观”(1981[1935]:360)。这几部小说有着共同的寓意,那就是白人主体只有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认可并尊重原住民社会的规约律法和文化传统,了解原住民与土地和自然所达成的默契关系,才能够与原住民主体共同建构一处对话式的主体间性空间。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说过,我们生命中的故事不是我们所经历的样子,而是我们记忆中的样子,是我们记住了什么,用什么方式重新讲述那段记忆并解读我们的经历。当代澳大利亚推行多元文化政策的大背景,与左翼史学家借助原住民口述传统修正殖民历史的主张相呼应,这几部文学作品借助想象呈现了复调式的历史叙述,对澳大利亚民族-国家身份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注释】

[1]英语原文为sharing histories,与a shared history相对。阿特伍德主张参照原住民的口述传统重新修撰澳大利亚殖民时期的官方历史。他运用现在分词sharing和过去分词shared、单数名词a history和复数名词histories之间的差别来强调历史解读的多元性和动态特征。

[2]出自拉康1966年在美国巴尔的摩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举办的一系列题为“批评语言与人文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演讲,英文题目为“Of Structure as an Inimixing of All Otherness Prerequisite to Any Subject Whatever”。

[3]“家园”译自英文的country一词,是当今澳大利亚原住民社会用以指代某一部族生活区域的通用词语,它是一个疆界单位,范围不是特别大,可以让人对周边环境有非常亲密的了解,但也不能太小,要能够满足栖居的各种生物的需求。各个家园之间虽然相互独立,但又可以通过梦幻之路相连,这是原住民和其他生物在该区域活动所走的路径。“家园”和“梦幻”概念是原住民文化的基石。

[4]森迪·百楠,即老森迪,在哈利祖父的档案资料中被定义为白人,是早期欧洲捕鲸人的后代。但是,范尼(后来由杰克舅舅转述)从原住民长辈那里得知,老森迪实际上也是原住民混血儿。或者以哈利祖父的标准来判断,他才是原住民家族的第一个白人。

[5]关于白人身份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出的文化特权,可参见Dyer(1997),Frankenburg(1993)及Hage(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