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馍

花馍

热情、好客、友善体现在关中人的节日庆典红白喜事中。关中人的礼节很多,婚丧嫁娶,生子过寿,盖房乔迁都需礼尚往来,所带礼品少不了花馍。因此,花馍也叫礼馍。东府华阴、合阳、大荔、韩城一带的礼馍,造型丰富,做工精细,题材广泛,闻名于世。20世纪90年代初,华县曾在陕西美术馆和北京分别举办过花馍展览,使不少中外艺术家和民俗研究者为之震惊与赞叹。合阳县八鱼乡78岁的敬玉梅做了一辈子花馍,老人家对我说,她16岁开始跟婆婆学做花馍,60年中不知做了多少。她还说,做花馍是个细活,要有心,还要手巧。生面好做,可一上笼一蒸熟,弄不好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她给我介绍了做花馍的过程:首先要选上等精白细面,经和面、揉面、搓条、掐花等工序,细雕巧捏成花草虫鱼、飞禽走兽、楼台亭阁,再用红豆、大枣、辣椒等做点缀装饰,最后涂抹五颜六色,上笼蒸制。做一批艳丽、生动、美观的花馍,没有三五天时间不行。我是在八鱼乡阿寿村庙会上见到敬玉梅老人的,当时她正要把自己做好的花馍送给庙会主管。那是一套造型精致、十分大气的牌楼、宫殿式花馍,无论墙砖房瓦、飞檐斗拱、华表石狮都十分逼真,尤其是缠绕在石柱上的游龙,鳞爪清晰可辨,祥云悠悠能摸。虽然没有涂抹任何颜色,仍然不失宏伟肃穆神圣的风韵。

送花馍非常讲究受礼对象的年龄、身份、职业特点。老人过寿,送“寿桃”;看女儿,送“笸箩”;孙子孙女周岁,送“狮子”“老虎”“砚台”;祭祖敬神,献“子推”……总之,花馍不仅是物质,更是一种文化。花馍不仅体现着民间百姓的人际情义、良好祝愿,更体现着他们的生命理念与人文意识。

在此顺便谈一下一种别具风味的食品——石子馍。石子馍是把面坯放在烧热的石子上,然后在面坯上再盖一层蚕豆大小的卵石烙制的。石子馍的历史可追溯到石器时代,到唐时演变成“石鏊饼”。据《资暇录》记载,石鏊饼本曰“谚饼”,是说耿直、刚强的关中大汉不受屈辱,常与官差发生口角,被抓去坐牢。为免坐牢时挨饿,自备此饼食用,故叫谚饼。虽说官府认为谚饼来历名声不好,但谚饼以硬香见长,经藏耐储,皇家硬要拿去做贡品以孝敬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