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下的老戏班
20世纪70年代末,也就是“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西安城墙四周的护城河沿岸突然聚集了许多唱秦腔的、拉京胡的、演豫剧的古戏班子。初到西安的人,还未进城,就会被锣鼓家伙所吸引,使人立刻沉浸在古香古色的古城文化氛围中。说起来,西安也是个移民城市。戏曲是家音乡情最古老、最集中的表达方式,何况在那个经历了10年残酷争斗和文化饥渴的年代。一声秦腔,一曲京胡,一段豫剧,会把你带入温馨的故土和沉静的追忆中。
20世纪80年代,我采访并拍摄了豫剧古装戏班演员的生活和演出活动。从中,我们可以回味那时部分西安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情趣。
那是1985年秋的一天,我来到儿时常常爬墙登城的冒险乐园——西安城墙下,看见小东门两侧城墙上挂起篷布,地下放了圆木,搭成“戏院”。一张帆布为戏台,圆木断砖为座椅,演员观众相距咫尺,一阵铿锵锣鼓铛铛梆子,刘备、张飞、关云长、包公、窦娥、杨家将以及青白蛇们粉墨登场,招徕退休长者、过路游人、小商小贩狂热的击掌喝彩声,这是来自河南农村戏味醇正的豫剧正在演出。
每唱完一出,水灵的旦角就满场子收钱。钱就是饭,要钱比要饭更难。她们死缠硬磨,千方百计变着法子从戏迷衣袋中弄出钱来。那时人们虽然已涨工资,但也只能给五角、一元。
后来古城西安出现了歌舞厅、镭射影厅、卡拉OK厅,那里边灯火辉煌、高雅豪华、舒适迷人,加之倩影窈窕、丽声袅袅,各种录像节目丰富多彩,却仍然不能吸引老戏迷前去光顾。是什么让他们对老掉牙的传统戏如此痴迷呢?我问戏迷,他们只是狠狠地说:“野场子听老戏痛快过瘾。”
戏曲是家音乡情最古老、最集中的表达方式。一声秦腔,一曲京胡,一段豫剧,会把你带入温馨的故土和沉静的追忆中。
①演员住在老城墙下的窝棚里(西安市)1985年摄
②观众虽少,照样认真演出。(西安市)1985年摄
①团长说戏(西安市)1985年摄
②男演员与他的孩子(西安市)1985年摄
③小憩(西安市)1987年摄
①幕后总有点儿神秘,吸引着好奇的观众。(西安市)1989年摄
②后台(西安市)1987年摄
③讨要小费(西安市)1987年摄
①后台(西安市)1989年摄
②演出间隙(西安市)1989年摄
①因无城市户口,演员孩子不能上学。(西安市)1989年摄
②演古戏,迎亚运(西安市)1989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