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

秋千

关中大地上的秋千活动,可追溯到唐代。那时的长安城中,无论在皇宫庭院,还是寻常百姓家,人们都会搭起木架,绑上秋千,在桃红柳绿中翩飞若鸿,那情景在许多唐代墓葬的壁画中得到生动的体现。

阳春三月的关中还留下一些年气,蓝天下,旷野上,数丈高的鞍形木架吊起长长的秋千,农村一年一度的秋千会到了。高高的木架上插着彩旗,水红的对联把木架打扮得靓丽起来。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围在秋千周围,只见那些胆大者、有绝技者手抓麻绳,脚蹬绳套,一蹲一蹴,两三个来回便上了晴空。耳边的风呼呼响,眼下的地变成来回摆动的弧线。当他们荡得几乎与横杆平行时,围观者会发出“啊——”的惊叹声,人人都为他们捏了把冷汗。不光是年轻人,还有那些已经五六十岁的老汉老妪,竟然也不甘示弱。1992年3月,我在东府合阳县的王庄,看见那些英姿勃勃的老大妈在秋千上竟然比毛头小子还技高一筹。她们一个个紧蹬绳套,一高一低,此起彼伏。风吹起她们的衣角,荡起她们的短发,潇洒的身姿让人想到她们年轻时的美丽岁月。

荡秋千有单人蹬、双人对面蹬、一人蹬一人坐等形式。胆大力强机巧者,常常是秋千比赛中的获奖者。2007年春,我曾在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的孟塬司家堡拍摄那里一年一度的秋千会。司家堡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据说是清代守军营地,曾称南孟屯。军中一胡姓军官为活跃士兵生活,精心制作数种秋千,让士兵以荡秋千为乐,强身健体。后来军士转入农垦,籍入村民,便把这种军旅活动融入当地民俗。经过传承发扬,增加了许多符合农业文明的秋千种类,形成一年一度的清明秋千会,并延续至今。司家堡的秋千会少说也有二百余年历史,每年清明前后,方圆数十里三省的百姓都会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汇集在这里看热闹、赛秋千。这里的秋千会号称“十全秋”,分别是架子秋、纺车秋、竹竿秋、八卦秋、天平秋、老哥秋、自吊秋(也叫“熊跌膘”)。各种秋千,名目繁多,不一而足。每种秋千都有不同的玩法,都会彰显出玩家的不同技巧。2012年,司家堡秋千代表陕西省参加“中国秋千展演暨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绝技绝艺大赛”,一举夺魁,荣获金奖。2013年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秋千文化之乡”称号。我看到,在秋千古会上,还举办“走马会”,表演“曲子腔”,特别是当下走红京城的“华阴老腔”,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使三省的老百姓在这里度过一个开心、畅快的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