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清明

清明节扫墓祭祖是关中人开春后的又一大事,这一习俗从唐代就风靡盛行了。清明前后乍暖还寒,忽阴忽晴。人们携儿带女,成群结队来到自家先祖坟茔旁,填平蚁穴、兔窝,为经过一年风雨冲刷低矮了许多的老坟堆培新土,献上食品菜蔬。有些大户人家还在墓旁举办酒宴,歌以行酒,酣醉始归。唐人清明和社日祭祀饮酒的风情,在许多诗文中都有生动描写。张袆在《巴州寒食晚眺》诗中说:“东望青天周与秦,杏花榆叶故园春。野寺一倾寒食酒,晚来风景重愁人。”王驾在《社日》诗中写道:“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对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为此唐玄宗曾多次下敕文规定不许扫墓时饮酒酣醉,但并未禁得住,而且愈演愈烈。发展到宋代,每逢清明,扫墓成为朝廷大事。官府屡屡派遣人员一批一批去各陵祭奠,地方官员酒肉相待,自不必说。百姓也纷纷效仿,携酒扫墓,踏青春游。“四野如市”,是当年最形象的写照,此俗一直流传至今。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致力于殡葬改革,积极推行火葬,督促人民放弃土葬,在大城市取得一定效果。本意上的火葬,确实是利国利民利生态环保的好事情,受到普遍欢迎。尤其是对广大低收入的普通百姓来说,减免了因殡葬带来的极为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城乡人民收入增长,简洁的火葬仪式变得繁杂起来。除火化尸体与以往不同外,其他土葬程序一律恢复原样,并且更加讲究了。与火葬配套的公墓、陵园建设迅速兴起,仅西安、咸阳、长安、蓝田就兴建了寿阳山、栖凤山、灞陵园、安灵苑、茂陵故园等数十处骨灰安放地,价位3000元至10万元不等。在寿阳山,有一位先富起来的人,买地、立碑、建亭共花了30余万元,成为扫墓祭祖者谈论的热门话题。而今又一个10年过去了,墓地的价格水涨船高,死人与活人争地愈演愈烈。丧葬仪式也越来越隆重,在陵园中,所有墓穴前都立有石碑,小的成尺高,大的2米有余。上边刻有死者姓名、生卒年月,讲究的大石碑背面还刻有死者生平简介。一时间,树碑立传之风吹遍关中大地。除公墓、陵园石碑林立之外,洁净平整的田野上,无论新坟旧墓,旁边统统竖起或水泥或青砖或石刻的碑亭。祭祀者抛弃的五颜六色的塑料袋,被风吹挂在树枝草木间,越积越多,热闹非凡。真不可想象,这些百年难解之物,将给黄土地带来怎样的后果。

修建陵园与开发活人住的房地产一样,被开发商当作新的经济增长点,有高利润可图,因此陵园越修越大、越建越多,好端端的黄土地变成了石板林、水泥林。每年4月3日至5日,通往各陵园的公路上车水马龙,拥挤不堪。任凭公交车一增再增,任凭中巴车一快再快,任凭私家车越来越多,也难以满足上坟心切者的要求。先富起来者自驾车,有权者开公车,无钱也无权者乘公交车或扶老携幼步行上坟扫墓,旧俗新时尚。全城人几乎一下子拥了出来,流向陵园坟地。扫墓祭祀刺激冥币阴票、纸扎香火业越来越兴旺。在通往陵园的路上,这种商贩常常是三里五里夹道兜售。随着现实生活中各种家电的出现和住房条件的改善,祭奠逝者的纸扎已不拘泥于老式的元宝、手镯、纸人纸马、童男童女,还引进了彩电、冰箱、手机、高层住宅等纸质造型。车进陵园还未停稳,立即会拥上来一群手提祭品、腋夹烧纸的商贩,用最诚挚的语言、最动情的音调,推销这些实际上毫无用处但却消耗了珍贵资源的纸扎香火。上坟者为表示自己的孝心,抑或为展示自己的富有,除选最具现代化意味的纸扎、最上乘的香火、最好的食品蔬果外,还要备上最响亮的鞭炮、最艳丽的鲜花、最地道的打过钱眼的冥纸。在一层层一排排一行行的石墓与石碑中找到亲人的位置,摆上供品,点着香火,斟了酒水,鸣放鞭炮,敬祭亡灵。这时,只听得陵园内外一片爆响,烈火熊熊,青烟袅袅,灰烬随风飘荡。本来一个宁静、清新的原野,被搅得浮尘滚滚,混浊污染,骚动不安。夕阳西下,完成了神圣祭祀活动的人们,匆匆返回。公路上再次沸腾起来,喊人声、叫卖声、车鸣声与因拥挤摩擦而引发的叫骂声交织在一起,随着车队人流滚动。在这里,现代与传统、旧约与新规、秩序与无矩,得以最完整地融合与显现。

人们说,从黄帝开始的数千年中,帝王将相创造了历史,才子佳人孕育着文化。而关中老百姓却以独特有形的物质方式,把自己的文化保留在住宅、饮食、衣着与习俗中。

①吃豆花泡馍(凤翔县)1985年摄

②关中人喜欢的锅盔饼常有两寸厚(扶风县)1986年摄

③吃(扶风县)1985年摄

①农村妇女头顶手帕的现象已经少见(长安区)1984年摄

②满月(凤翔县)1984年摄

③红头巾(合阳县)2011年摄

①一边盖的房子在宝鸡地区很是多见(凤翔县)1990年摄

②关中人爱蹲,即便是年轻人有凳子也不坐。(潼关县)1988年摄

③红白喜事都吃臊子面(凤翔县)1994年摄

①卖窗花(凤翔县)1985年摄

②卖凉皮(凤翔县)1999年摄

③压饸饹(户县)1998年摄

①农村的火炕也是关中人的会客厅(凤翔县)1985年摄

②蒸好的花馍还要精心“打扮”一番(华县)1992年摄

③带着花馍走亲戚(韩城市)1992年摄

①为庙会做的牌楼花馍(大荔县)1999年摄

②古城灯市(西安市)1984年摄

③给孩子做满月送的花馍(大荔县)2000年摄

①祝寿(蓝田县)1993年摄

②剪窗花(凤翔县)1984年摄

③挂面(扶风县)1996年摄

①买对联(陇县)1985年摄

②爆米花(凤翔县)1986年摄

③明朝版的木版年画(凤翔县)1985年摄

①明朝版的门神(凤翔县)1986年摄

②凤翔地区的灯笼(岐山县)1987年摄

①在自家院子里糊灯(西安市)1987年摄

②提灯笼的老太婆(扶风县)1988年摄

③卖灯的农民(蓝田县)1988年摄

①西安三兆的羊灯(西安市)1990年摄

②贴门额(凤翔县)1992年摄

①换旧符,迎新年(凤翔县)1990年摄

②换上新窗花(凤翔县)1990年摄

③正月十五上坟点灯(咸阳市)2000年摄

①吃冰糖葫芦的孩子(宝鸡县)1997年摄

②莲花灯(凤翔县)1998年摄

③蓝田县的大亮子灯和火葫芦灯(蓝田县)1994年摄

小老虎(周至县)2010年摄

正月的秋千(澄城县)1990年摄

天平秋(华阴县)1990年摄

老哥秋(华阴县)2007年摄

自吊秋(也叫“熊跌膘”)(华阴县)2007年摄

线轮秋(华阴县)2007年摄

①被称为“木牛流马”的独轮车(凤县)1992年摄

②这样的五轮车,已经很难再见到了。(合阳县)1992年摄

③车上的睡孩(陇县)1997年摄

①三种车(西安市)1997年摄

②车带人,人拉车(千阳县)2001年摄

③人骑车,车骑人(千阳县)2001年摄

①乘车(合阳县)1998年摄

②轻骑进农家(陇县)2009年摄

③归途(凤翔县)2012年摄

细狗(长安区)2012年摄

逮住了(蒲城县)2003年摄

在春、秋季的关中平原随处可见细狗撵兔的情景(泾阳县)2014年摄

蒲城细狗协会会长王根友(右一)和他的会员们(蒲城县)2003年摄

一般情况下,40分钟内细狗便可生擒野兔。(泾阳县)2014年摄

卖香火(眉县)1982年摄

①卖佛像(凤翔县)1985年摄

②摆地摊?(凤翔县)1986年摄

①卖小猪(潼关县)1987年摄

②农村集市(凤翔县)1988年摄

③过桥(周至县)1988年摄

①中奖(澄城县)1988年摄

②爷孙赶集(潼关县)1989年摄

③赶集(岐山县)1989年摄

①庙会上的小吃摊(西安市)1989年摄

②在庙会上进行物资交流(凤翔县)1990年摄

③卖气球(凤翔县)1992年摄

①准备开张(蓝田县)1994年摄

②上香的信民(千阳县)1997年摄

①推销鼠药(周至县)1998年摄

②穿耳洞(周至县)1999年摄

③大棚交谊舞(周至县)1999年摄

①过闹市(大荔县)1999年摄

②庙会上(周至县)2002年摄

③集市相遇(周至县)2010年摄

①赶庙会(周至县)2011年摄

②拜神(眉县)1977年摄

①敬水龙王的神龛(凤翔县)1990年摄

②敬奉土地是农耕文化的传统特色(凤翔县)1992年摄

①敬土地的神龛(凤翔县)1992年摄

②打囫垍(长安区)1992年摄

③用纸箱做的神龛(凤翔县)1992年摄

①新式神龛(凤翔县)1994年摄

②敬灶王的神龛(凤翔县)1992年摄

③农家小院的神龛(凤翔县)1998年摄

①红砖砌成的神龛(凤翔县)1999年摄

②关中民居上永久性神龛(澄城县)1998年摄

①烧制在瓷砖上的简易神龛(户县)2010年摄

②老式建筑上的简易神龛(周至县)2010年摄

③看嫁妆(凤翔县)1985年摄

①30年前出嫁能坐大卡车都令人羡慕(凤翔县)1986年摄

②闹新房(凤翔县)1986年摄

③姑娘出嫁坐的花轿(蓝田县)1988年摄

①新人敬酒(凤翔县)1991年摄

②连环灶(蓝田县)1994年摄

①奶娃(凤翔县)1992年摄

②闹公婆(淳化县)2011年摄

③以往关中人都喜欢找本乡本土的对象(扶风县)2000年摄

①家中有人过世,要在门前挂蟒纸。(蓝田县)1986年摄

②下棺前孝子要先检查一下墓穴(凤翔县)1988年摄

①高寿仙逝为白喜事,重孙要披红。(凤翔县)1988年摄

②诀别(凤翔县)1988年摄

①龙棺在唢呐声带领下离开村庄(凤翔县)1988年摄

②守灵(凤翔县)1994年摄

掩埋灵柩后,纸人纸马、花圈都在坟前焚烧。(蓝田县)1997年摄

出殡前在村口祭拜(凤翔县)1988年摄

清明节时上坟烧纸(大荔县)1992年摄

扫墓车途经魏长城(韩城市)1992年摄

归途(凤翔县)2012年摄

牵牛(合阳县)1998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