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
小时候跟随爷爷在田里干活,时间一长,老人总是以手撑腰,缓缓地直起身来,随即敞喉喝喊“王朝马汉一声叫——”,来段秦腔,平胸利肺,舒筋展骨,把聚积其中的劳苦困乏一股脑儿呼吐出去。我虽然不懂他喝喊的是什么,更没有他老人家的生活体验,但受那高亢激越的肺腑之音的感染,也会跟着乱喊乱叫几声。喊完唱罢,爷爷就像抽了一袋旱烟,吃了一碗黏面,精神抖擞地重新干活去了。
秦人喜欢秦腔,离不开秦腔,就像离不开热炕、秦椒、西凤酒、臊子面一样。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戏剧。秦腔有快板,有慢板。听了快板,能叫伤心的人欢快起来;听了慢板,又能叫欢快的人伤心落泪。秦腔中最能“震”人心肺的是大净,大净的吼叫声,像是雨天的炸雷,能把人身心炸碎。激得你浑身热血沸腾,手脚发抖,简直不亚于现代迪厅中的高强音响。还记得当年爷爷带我去县城看戏,戏毕了,要翻山过河赶夜路返回。前后一片漆黑,总觉得有双狼眼泛着绿光紧追在身后,吓得我一会儿跑到爷爷身前,一会儿躲在爷爷身后。正当我不知所措时,猛然听见爷爷憋足力气,吼出一段《杨家将》唱腔,悲怆高扬,回音漫山。顿时,身前身后好像有了千军万马,给我添了胆量,紧张害怕的心情一下子化为乌有。要说最能感染人的还算秦腔中的青衣,其唱腔娇嗔柔韵,圆润甘美,常常把看戏人弄得揪心断肠、张口难合。记得1996年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肖若兰谢世,易俗社门前连续三天挑灯夜唱,那懒软凄柔的曲调把台下人唱得个个泪流满面、抽泣不已。
关中人习惯把真人演出的秦腔剧称为“大戏”。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日祝寿、庆典庙会都唱大戏。那时,戏场子挤满了人,溢出来实在挤不进去的,便在村前树头、山坡沟底、墙背房顶寻找自己的立足点。台上净末对唱、忠奸互骂,台下情绪起伏、要死要活。而那些尚能保持冷静、自主意识较强的大姑娘、小伙子们,则各自欣赏着刚烈生猛的大净、粉面柳腰的旦角,他们指指画画、窃窃私语,间或掀起凌厉的口哨和吆喝狂潮。关中人生子用秦腔相迎,送终用秦腔告别,大喜用秦腔祝贺,大悲用秦腔宣泄。人生一辈子,秦人的世界简直就是秦腔的舞台,过不完的生旦净丑,演不完的人生戏剧,秦腔深深地铭刻在关中人的生命基因中。
关中人旧时把秦腔演员称为“戏子”,至今在许多地方仍然保留着这种称谓。正月里或农闲时,在秦陇山坡或渭水平原的村落间,常常可听见一声声尖利的喊叫:“戏子来了!”村民们闻声呼啦提凳掩门,跑出家院,急促汇集在台前幕后,围观盼望已久的戏子。
戏子大都年轻,十几二十岁。有来自城镇,有出身乡村,有戏校毕业生,有拜师学徒者。虽都勤奋,却更实际。我曾问他们:“为什么学戏?”一位女生说:“家居山区,生活贫困,托亲戚说情,来到剧团唱戏,实为挣钱孝敬父母。”麟游县剧团的一位小姐说,她毕业于艺校,但并不想显山露水争当名角,“自己只图一个稳定的供职单位和工作”。可如今电视普及,歌厅遍地,大众文化娱乐的消费方式多元并存,秦腔剧团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少,早已失去往昔的红火与稳定,割亲断奶的市场经济也早已把剧团推进自负盈亏的商潮中。据麟游县一位“台柱子”老演员介绍说,剧团生存全靠自己,不但要养剧团,还要给主管部门上缴创收。每年演出260多天,才能保住人均300元的基本工资。当然演员月工资并不等,最高400元,最低200元。
下乡演出,对于地方小剧团来说,是十分艰辛的事情。他们不像省会剧团,更无法与央视心连心慰问团相比,他们下到基层有专门机构接待,管吃管住,临走还要送土特产。地方小剧团下乡演戏,全靠自己主动联系,大都是最底层的山村。条件好些的村子盖了“希望小学”,戏子来了,腾出教室,就地铺上麦草,演员们解开自带被褥,铺在麦草上,落座休息。冬季里,虽然山村阳光明媚,但寒风不止。风和阳光一起从墙缝、门缝、窗缝挤进教室。风,不时卷起麦草,悬空飘荡。阳光像被剔除了热量,冷冷地洒在地铺上。晚上更难耐,演员常常和衣而睡。尽管喊唱了半夜,临睡前却不敢多喝水,怕起夜。起夜太痛苦了,刚钻出被窝,可怜的一点儿暖气即刻消散。从外面回来,带着一身冷气,被窝也变成冰柜,人钻进去,长时间回不过热气来,久久不能入睡。
演员在山村吃的是派饭,每户分几位。若逢年节,乡亲们十分热情地倾尽家中好酒好肉招待。有了这一片热情回荡在心中,演员们会认认真真演戏。一声声轩昂、凄婉、凌厉、悠长的唱词,道出关中人千年历史、百年企盼,道出戏子的甘苦痴情、人生体验。乡亲们明白,这回肠荡气的快活,都是戏子带来的。
关中还盛行“小戏”。小戏即木偶、皮影之类由人操弄伴唱的戏剧。“小戏”班子人少,行头少,花费少,非常适合经济滞后地区百姓的文化娱乐需求。地处穷乡僻壤的农家人娶亲生子过满月,祝寿埋人盖新房,随请随到。以皮影戏为例,戏台简易得只需一张纱幕一盏灯,再加上三四个乐手、一两个撑竿表演的人和一位唱师,即可起鼓开张。皮影的造型是用驴皮刻制并染了颜色,老班子的皮影不知已传承了多少代人,连包装皮影的牛皮夹子都已磨掉了四个角。皮影戏中最辛苦的为唱师,最难寻聘的也是唱师。他一人要包唱生、旦、净、末、丑所有角色,要求男女苍嫩音调分明,准确无误。若实在找不到这样全能的唱师,只好由乐手中能唱的人分担角色。
关中最驰名也是独此一家的要数东府的悬丝木偶。它与一般木偶戏相比,最大的差异是不遮盖腿脚,全身显现在舞台上。演员全部在舞台上方的吊桥上控制操作木偶。他们一手持两根木杆,木杆上系有数十根丝线,由这些丝线牵动木偶的头、肩、腰、膝、肘、腕、指、趾,甚至可以控制木偶的眼睛和眼皮翻转眨动;演员的另一只手用来弹、挑、勾、拨、提那数十根丝线,使木偶根据剧情,灵活自如地行走、跳跃、翻滚、打斗、高歌、对话、痛哭、抹泪……栩栩如生,翩翩动人。
悬丝木偶没有专职唱师,操纵者负责角色的唱腔、曲调,或是秦腔,或是“眉户”,也有“碗碗腔”,可谓关中民间艺术的珍品。如今悬丝木偶剧团越来越少,据说最主要的原因还不完全是缺钱买不起家当,也不仅仅因木偶制作工艺复杂,而是操纵木偶的演员人才奇缺,吊线操作的技能太不易掌握。随着社会生活日趋现代化,“小戏”逐渐失去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收入甚低,学员断流,悬丝木偶的前景并不看好。
秦腔是古老的剧种。秦人离不开秦腔,就像离不开秦椒、热炕、臊子面、西凤酒一样。
①戏子(陇县)1998年摄
②看戏(长安县)1990摄
①秦腔是陕西人心中的“大戏”,备受欢迎。(陇县)1991年摄
②戏台也是演员睡觉的地方(陇县)1993年摄
③下台收钱(西安市)1989年摄
①化妆(西安市)1989年摄
②演戏间隙(西安市)1989年摄
③台下既看戏,也剃头(长安区)1988年摄
①台下的观众(千阳县)1988年摄
②皮影戏演员都是表演、配唱的多面手(华县)2004年摄
③条件虽简陋,但演戏却十分认真。(大荔县)1989年摄
④陇县皮影(陇县)2009年摄
①华县皮影戏最有名气(华县)2004年摄
②华阴老腔(华阴县)2011年摄
③木偶戏(合阳县)1994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