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

婚嫁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是人生历程中的一件大事,是创造生命、延续生命的仪式。虽然关中横跨八百里,婚嫁习俗有许多差别,但总体来说离不开坐亲、开脸、哭嫁、铺床、礼拜、吃和气饭、摆筵席等这些基本婚礼程序。1984年,我在商洛山区采访时,正赶上一对农民青年的婚礼。新娘家在靠近公路的一个小山村里,远远就看到她家门前摆着花架和嫁妆,围着黑压压的人群。我下车上前察看,走进柴门,只见一少妇正在给身着红衣红裤的新娘剃眉、刮脸、挽发髻。新娘面无表情,但眼角有些湿润,像是哭过。另两位少妇走出走进,一边忙着给箱柜中放果品、糕点、花馍,一边指挥人给花架里添置嫁妆物品。一切收拾完毕,新郎已带人前来迎娶新娘。进门后,他们向女家执事人交了12个花馍、3张红帖和1副冠婚吉书。吃罢筵席,搬嫁妆的人有意把碗盏、酒杯悄悄揣怀带走,留作将来耍媳妇时当物证用。这时嫁妆启程,女方护嫁人跟随在花架箱柜后边,新娘由“命强”少妇相陪上路。新娘本该坐轿或坐车,但因轿已过时,商洛山区又贫穷,没有汽车,只好步行。眼看要出村时,新娘突然号啕大哭起来,不忍离去。我随着这支简易而充满喜气的队伍,沿着山间小路向三里外的新郎家走去。进了新郎家的村口,就传来热烈的鞭炮声。袅袅蓝烟里,礼宾先生边撒草料,边令陪嫁人带新娘脚踩红布行进。新郎在门口换上趿脚鞋,胸前披挂上几条大花被面,与新娘并肩行至祖宗堂前,由主婚人宣读结婚证书。末了拜天地、拜父母、拜媒人、夫妻对拜,然后进洞房。进洞房前,新郎的弟妹及同村好友堵在门边,讨“份”嬉闹,不准新人入内。直到讨到红包后,才勉强让新人进去。午宴时,新郎新娘出洞房到筵席间为所有宾客敬酒。这时,突然有人抱住公婆,将锅煤抹在他们脸上。宴罢,女方客人请公婆到洞房商定新娘在家第一次应住天数及往来事宜,然后告辞,婚礼到此结束。拍了新郎的照片,我也该返回了。临走一位长者告诉我,当晚洞房灯火不灭,新郎的好友和嫂嫂、弟弟、妹妹及一些长辈都去“耍媳妇”,嬉逗取乐,玩至深夜,让新人吃馄饨、掰花馍,再戏耍欢闹一阵,方才散去。

关中人送女时的嫁妆最令人关注,尤其是那些花花绿绿的刺绣枕头。一大早,所有嫁妆就都摆在室外的屋檐下。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件嫁妆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加上新媳妇亲手绣的花枕头、花鞋垫等。90年代以后,大件嫁妆为彩电、冰箱、摩托车和刺绣品。刺绣品是绝对不能少的,它是新媳妇心灵手巧的标志。村里的老嫂子、老大娘都会围在嫁妆前评头品足、大加议论一番。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村经济逐渐好转,农民口袋收入多起来。无论平原,还是山区,雇车娶亲已经风行。最初用拖拉机、大卡车,后来用大轿车迎亲。直到20世纪末,几乎都要小轿车接亲,老旧的婚礼程序也减免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