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葬

土葬

人是世界的精灵。人生在世,有意无意地继承和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化,或者说,为属于自己的文化大厦添过砖、加过瓦。然而,人生短暂,宇宙长存。无论老死还是病逝,都乃人生大事。民谚云:何处黄土不埋人。在关中,土葬是数千年来仅有的殡葬方式。葬礼尤为厚重,仪式十分繁杂。只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政府倡导开始逐渐推广火葬。

走遍关中,凡家中老人年过花甲,堂房内都放有儿女为之准备的寿材。寿材以松柏为优,家境贫寒者以杨柳杂木代之,也有用薄板装钉或用芦席卷尸掩埋者。一般家庭都会为老人准备5身至7身寿衣,为长袍马褂一类清代衣服式样。老人去世后,即可剃头或梳头、洗浴、整容,尤其要在四肢僵硬前穿好寿衣,这些称为小殓。小殓后的死者,用草纸或白绫蒙面,再用白布或纸绳把手脚捆在木板上,献“倒头饭”,点“照尸灯”,子女侄孙戴重孝,直系亲属守灵3天至7天不等,并立即在大门外挂打纸(12杆或24杆),俗称纸蟒。接着要向亲戚报丧,待逝者家族及舅家外甥等亲戚到齐后入殓。入殓时,要给棺底铺黄土和柏朵,四角放置丝麻、铜钱、棉花、灯芯、锯末。殓毕,孝子守灵,彻夜不眠。其间,请鼓乐礼宾、僧人念经做道场。若死者终老天年,称为白喜事。重孙必须披红,并请剧团唱大戏,全村将热闹一番。

关中人吊唁方式十分讲究。吊唁时有亲朋来,鼓乐先响,闻声穿白戴孝的儿女及外甥们齐哭。孝子迎上,搀唁客到灵前行礼烧纸,哭喊几声,叩首垂拜。唁客被孝子扶起,进屋就座,与人们怀念一番逝者生前的品行和功德。

在吊唁与祭奠期间,会请阴阳先生看穴砌墓。墓穴是先挖一方大于棺木的长方形墓道,深约3米,再横向打一洞穴,便是置放棺材的地方。发葬时间一般都在早晨。起柩入墓要经过明烛、抬香、焚纸、进膳、祭酒、读起柩文书等程序。

我在蓝田拍土葬时看到,先由孝子提斗到坟地扫墓,撒五色粮,然后奏乐起灵送葬。这时,哀乐与哭声四起,纸幡花圈紧随,鞭炮齐鸣,纸钱飘洒。只见灵柩由10多个壮汉抬起,向墓地奔去。孝子头顶孝盆,出村后在十字路口摔碎。到墓地,灵柩被放入墓穴,砌封穴口,众人挥锨放土掩埋。孝子贤孙放声痛哭,哀乐不断。纸人、纸马、花圈、冥纸随火焚烧。放土埋人的乡亲们,这时仍不忘玩笑打闹,彼此将黄土撒向对方身上打趣。不一会儿,一个新坟出现在田野上。此时,众人像完成了一件神圣的使命,扛起铁锨,默默散离回村。

人走了,埋掉了肉体,留下了精神和文化。

关中人薄养厚葬。平民的一生,只有死后入葬这段时间最风光,最能体现其价值。自死日起,规定要过七个期,一期七天。逢期、百日、周年要致祭,直到三周年后孝满。三年孝期,后人要穿白鞋,不办大事,不出远门。逢年过节不大操大办,对联门楹只用蓝、绿、黄色,以示对亲人的惦记、对先辈的祭祀和对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