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

社火

社火是关中老百姓少不了的文化娱乐活动,只不过不像秦腔那样时常演、时常看。社火一般只在春节期间,更准确地说,只在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期间耍闹。

社火是戏剧的前身。社火分文社火、武社火。文社火既说唱又表演,并配管弦乐伴奏;而武社火则用脸谱、造型讲故事,游演时锣鼓开道,演员只扎势亮相,不说不唱,像现代西方街头的“人塑”。

与甘肃省接壤的宝鸡县风阁岭一带,偏僻封闭,但民间文化历史悠久,至今保留着较为原始的文社火。50岁的社火丑角王焱介绍说:“我们这里贫穷,文化活动很少,一年到头百姓最多看一场戏。地处深山,无路也无车,过年期间只能烧堆柴,像围着篝火那样耍的耍、看的看。因没有灯光,当地人又称这种活动为黑社火。黑社火最活泛,想唱就唱,想舞就舞,唱词与曲子都由师傅亲口传授,一概用乡土语言演唱,群众喜闻乐见。我扮演的角色较多,生丑净旦样样会来,但主要演媒婆。黑社火不唱帝王将相,唱的全是百姓民间的生活故事,如《拉骆驼》《扬燕麦》《小姑贤》《绣鸳鸯》《拐干妹》《亲家母打架》。1999年,香港凤凰卫视专程来宝鸡为我们拍了专题。”王焱最后说:“黑社火现在不受欢迎了,年轻人喜欢跳舞、唱歌、打牌,电视也普及了,谁还看这些过时的旧东西。”

社火是对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演艺活动的统称。社火也叫社戏。据说,“火”与“戏”在关中古语中同音,后人误传误写为“火”,沿用至今。但就现在的字面意思理解,也是很合实际的。“社”指神、会,也有公共、共同的含义;“火”则有热闹、快活的指向。社火很容易被理解为与祭祀有关的公众热闹快活的娱乐活动。因此,外国人把中国的元宵节誉为“东方的狂欢节”。

社火中的所有角色几乎都来自正史、野史和传说演义,大都是有据可考、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如《封神榜》中的姜太公、闻太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刘备、姜维、诸葛亮,《寒窑》中的王宝钏、薛平贵,《白蛇传》中的法海、许仙等。有意思的是,当今的关中社火把现代人也列入其中。1999年春节,在东府合阳,我就看到社火中多了《红灯记》里的李玉和、李铁梅,《沙家浜》里的郭建光、阿庆嫂,以及抗美援朝中的志愿军、“文革”中的赤脚医生的形象。由于许多历史故事就发生在关中大地上,关中百姓在一年一度的社火活动中重温历史,重新体验了创造历史的自豪感。

由于社火分文社火和武社火,所用乐器不同,这使人想起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乐社。它们不是严密而专业的音乐团体,多为自愿组合的带自娱性的松散结构。乐社分两类:一类是由锣鼓、铙等打击乐器组成;一类由笙、管、箫、笛等吹奏乐器组成。前者被称为铜器乐社,后者被称为细乐社。乐谱沿用宋代俗字记录的古代传统音乐,其中保留着相当丰富的唐代燕乐遗音。在现在的长安、蓝田、周至等地的会社里,仍然可以看到这些乐器。

“天府之国”的关中,东西地跨数百里,南北近千里,素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因此,社火种类很多。其中最有关中特色的,要数牛社火、马社火、快火、纸火和血火(也称血故事)。

关中东府地势平坦,农耕发达。牛是农民密切的伙伴,无论日常耕地、经商运输,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以前也是农民财富的象征。耍社火、闹元宵在于祭天祭神祭祖先,以及庆贺丰收、企盼发展。农民选择自家强壮的秦川牛,给它们披红戴花,沿着村庄田垄巡游,这就是有名的牛社火。牛社火既有团拜祝福的心愿,又有展示财富的含义。

西府山地和丘陵较多,骡马更加实用,况且周秦时代那里就有养马的优良传统,因此这里的马社火全省闻名。乔装打扮的演员们骑在马背上扎势亮相,顺着山路逶迤前行,别是一番景象。随着社会进步,拖拉机、汽车进入农民生活中,车社火有逐渐全揽的趋势。表演车社火时,车体要用花床单裹起来,演员或站或坐在被固定于车内的凳子或钢筋上,按故事情节中的打斗翻腾动作一律定格,随车体移动游演于村头街尾。由于剧情需要人中架人,成人体重太重,只能选择七八岁甚至四五岁的男女儿童担当角色。这些被选中的孩子都有崇高的自豪感,因为这样会提高他们在村中的威望,受到落选孩子的羡慕。而从大人的角度理解,凡被选中的儿童,全年将避邪消灾不生百病。然而,这神圣又光荣的差事,实际上让小孩子吃了大苦。

天不亮,小演员们就被大人摇醒,强行拉出热乎乎的被窝,化妆成生旦净末丑。化妆师都是村上祖传的老把式。我曾仔细比较过东西两府化妆师的“作品”:东府追求粗犷野性,常常把角色的脸当成“生宣”,大写意式地涂抹几笔,保持一个基本大形即可;而西府的脸谱,好像是在熟宣上画工笔,一丝不苟,定型后的脸谱,细腻工整,不亚于大城市专业剧团的化妆水平。化妆后的孩子们被扶上钢架,用宽长的布条把他们结结实实地固定下来,然后穿上戏装,掩盖住被捆绑的胳膊腿脚。出发前只给孩子吃几个鸡蛋,绝对不给喝水,以防中途小解。天真的孩子们兴高采烈,乐悠悠上了钢架,还挤眉弄眼,相互嬉戏。可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就感到失去自由的痛苦,有的甚至默默地流眼泪。

一切准备停当,已近中午,司机拿手摇把与助手合力摇转发动点火。一番周折后,拖拉机才懒洋洋地吐出阵阵青烟,发出嘟嘟响声。司机见车已发动,收了摇把启动机车,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摇摇晃晃地游动起来。小演员们像没有了筋骨,一左一右、一前一后地随着车轮的颠簸,像醉汉般飘动着。一阵寒风吹来,五颜六色的龙旗伴随着喧天的锣鼓,以及阵阵剧烈爆响的鞭炮声,猎猎展动,把个宁静了一年的山村耍活得如醉如痴,直到日斜西天。大半天的风吹日晒、颠簸游荡,早晨还充满活力的“小包公”“小诸葛”“小白蛇”们一个个垂头昏睡,歪了脑袋,没了灵气。

社火中的绝活极品要数宝鸡县赤沙镇的“快火”、合阳县岱堡村的“血火”以及周县的“纸火”。

宝鸡县赤沙镇位于陇山深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较少受外来文化影响,因而完整地继承保护了独具特点的传统快火。赤沙快火取材《水浒传》武松为兄报仇,血溅狮子楼砍杀西门庆及其同党的故事。化妆师吴杰老人的儿子吴福来告诉我,快火只装13个身子,除武松、武大郎外,潘金莲被武松踢入酒缸,其余恶人或被木凳砸进脑袋,或被镰刀砍入脖子,或被利斧劈了脸面,或被锥子刺入额头……总之,置恶人于死地的武器,清一色全是农具,更增添了痛快“解馋”的乡土气息。在宝鸡一带的方言中,“快”有残厉、畅快、解恨的多重含义,而这种活动的内容与主题是扬善抑恶,于是百姓把这种寓教于乐的活动称“快火”。

快火在赤沙镇已有近百年历史。2001年5月,赤沙快火还应德国邀请前去表演。2002年春节过后,听说赤沙正月十五又要耍快火,我冒雪赶到那里后得知,初二时69岁的化妆师吴杰去世了,另一位化妆师傅辉和吴老先生的儿子继承了这门手艺。据他们讲,相传清末年间,有一个河南铁匠来到赤沙三寺村时突然病倒了,村里人厚道,热情接纳了铁匠并帮他治病。病愈后,铁匠临走时打了一套“家伙”回报三寺村村民并教会他们化妆游演,快火就这样流传下来。快火化妆是绝对保密的,即便是本村、本族的人,也只传男不传女,只传本族不传外村,因此在整个西府地区,只有赤沙才有快火。

合阳县孟庄乡岱堡村位于东府的渭北高原、黄河西岸。据了解,这里的“血火”已有150多年历史。与赤沙快火不同的是,血火并不拘泥于一个故事,而是把历史上的名恶首腐一个个刀劈枪刺,使之黑血洒地、心露肠流。血火用的武器基本为正式兵器,暗示老百姓对清廉公正的国家政权的向往和拥戴。血火的准备工作十分复杂。天不亮,人们就得起床化妆,直到九十点钟方可完成。装扮好的演员一律在彩车中亮相,铳子手们围在彩车两旁,悄悄地点燃铳子。随着“轰轰”剧烈的爆响,浓烟升腾,遮蔽了彩车。就在这一刹那,演员们完成了名恶首腐被杀被戳的动作。随着烟雾散去,人们看见那些恶贯满盈的腐恶分子血淋淋的肠肚撒了一地。血火用的肠肚之类道具,全是日前杀猪宰羊时预留下来的牲畜内脏,因此十分逼真。正月天气,关中大地仍然是冰天雪地,可演员们却要光膀露身,只穿一件古装戏裤。如遇雨雪天气,仍要坚持游演七八个小时。途中有人不停地用烧酒为他们擦身祛寒,据说这样可以预防感冒。扮演血火是件十分辛苦的差事,可村民们仍然力争被选。这样做并不是为会社组织发给的两元钱劳务费,主要是图吉利。据说,扮演血火的人从来没有因赤身露背而生病的。

周至县地处关中腹地,终南山下,渭河南岸,秦汉时为皇家游猎的上林苑。中国道教鼻祖李聃在周至的楼观台授《道德经》五千言,不久谢世,葬于西楼观。纸火是祭祀李聃的重要祭品。

周至的庙会很多,“十八会”就是远近闻名的一年一度的庙会。庙会由各会社轮流坐庄组织实施。到了正会这天,各村堡的会社组织群众带上自己精心制作的纸火,在彩旗仪仗的护卫下,由锣鼓开道,浩浩荡荡游演至中心会场。2001年正月十八一大早,方圆数十里的乡亲们陆续来到终南山下的侯家坡看热闹。这次庙会轮到侯家坡村坐庄,待我们驱车赶到时,村头田间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乱蜂一般追逐围观“纸火”车队。从上三屯仪仗队的牌匾上可以看到这样的对联:“六出雪花生兆瑞屯田显见屡丰年,老王千载香火盛爷从唐代亲口封。”一问才知,“十八会”所敬奉的神是从唐代就有的。但根据《周至县志》记载,2000多年前,秦始皇在楼观台建立清庙,谒祀老子,是中国庙会的先声,应该说周至庙会源远流长。

周至纸火在关中绝无仅有,闻名遐迩。纸火造型有亭子、牌楼、宫殿等。农民们用自己粗壮而灵巧的双手,用五颜六色的彩纸、金纸和银纸,以黍秆做龙骨,扎成亭台楼阁,并镶嵌景德镇出品的大小不一的陶瓷套盘,甚是严谨精巧。亭台楼阁上有纸塑人物,人物头部用黄泥捏成,墨描粉面,栩栩如生。亭子造型的品种,一亭塑一人;牌楼造型的品种,分上下两层,每层有一组人物;宫殿造型的品种为多层,帝王将相、神仙粉黛亮相其中,表现的大都是与其他社火相同的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如《别窑》《祭灵》《斩秦英》《下河东》《草坡面礼》《三气周瑜》《花亭相会》等。众人抬着纸火,在成千上万人的簇拥下,绕村串乡,最后停放在设有中心会场的麦田里。待各路纸火会齐后,让人仔细观看欣赏。这时各会社的锣鼓家伙一起敲打起来,随从的秧歌、狮子舞,以及在周至颇有名气的“牛虎斗”等传统节目也尽情表演一番。人们正在尽兴,突然一个个由氢气球吊起来的纸人腾空而起,这些纸人均系传说中主管福、禄、寿、水、火、土的神仙。人们眼睁睁看着它们在气球的牵引下升到高空,飘向西天。其余纸火在锣鼓彩旗带领下,穿过村庄,游演到供奉“三爷”的神棚前,经过一番仪式,在剧烈的铳子声中被焚之一炬。

20世纪90年代初,我曾经采访过老子讲述《道德经》的楼观庙会。每逢农历二月十五,西楼观都要举办祭拜老子的庙会。那天,汇集来的各村纸火游演后,定会被抬到李聃的山上行宫。开路的是身着古装、手提丈八偃月刀的大汉,被称作“通灵”。据说,俗人是通过他与各路神仙取得沟通,并传递信息的。当纸火队伍在他的引领下爬上山路来到行宫时,“通灵”对着香火和人群默念咒语,挥舞大刀,直到筋疲力尽倒在地上。只见他嘴对着大地悄悄说了些什么后,便被人抬走。我问其中缘由,回答说“通灵”叫醒了老子,他已经完成了使命。此时,鞭炮声、铳子声响成一片。众人下跪磕头,朝拜老子。突然,烈焰冲天,浓烟滚滚,所有纸火被瞬间点燃,顿时化作烟灰,随风飘向天空。有人大喊道:“老子收了纸火了。”人们随即四散而去,庙会到此结束。

社火是戏剧的前身。关中社火种类繁多,有快火、纸火、牛社火、马社火和现代的车社火。耍社火在正月进行,正月被誉为“关中人的狂欢节”。

①包公一直是社火中的主角(西安市)1994年摄

②游演的社火(陇县)2011年摄

③正月的山村(千阳县)1998年摄

①宝鸡赤沙的快火之一(宝鸡县)1998年摄

②宝鸡赤沙的快火之一(宝鸡县)1990年摄

③西安三兆的血故事(西安市)1998年摄

④合阳血故事(合阳县)1999年摄

①社火演员(陇县)2011年摄

②用架子车游演社火(宝鸡县)1989年摄

③用手扶托拉机游演社火(宝鸡县)1998年摄

①芯子(陇县)2012年摄

②用拖拉机游演社火(合阳县)1999年摄

③陇县的马社火(陇县)1998年摄

①新社火(陇县)2012年摄

②挂在氢气球上的纸社火(周至县)2001年摄

①凌晨四五点就起身化妆(合阳县)1999年摄

②周至县的纸社火(周至县)1986年摄

①纸社火的材料主要是黍杆、彩纸(周至县)2010年摄

②纸社火造型也是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周至县)2010年摄

③飘荡在人群中的纸社火(周至县)2001年摄

锣鼓是社火离不了的重要乐器(富平县)2009年摄

鼓手情不自禁跳上鼓边击边跳,称为“上锣鼓”。(合阳县)2010年摄

①合阳县东雷村的“上锣鼓”(合阳县)2010年摄

②孩子被选上当演员,父母认为是幸事。(合阳县)1989年摄

③社火头(户县)2001年摄

①难得尽兴(周至县)2001年摄

②西府社火脸谱(陇县)1989年摄

东府社火脸谱(合阳县)2010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