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2009年我带领学术团队撰写了一本《中国伦理学60年》的书,该书出版后一直畅销,以至于早就脱销。这也激励我们学术团队的成员们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到来之际,研究70年我国伦理学的发展历程,撰写《中国伦理学70年》,向新中国70周年国庆献礼,同时,为伦理学学科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中国伦理学70年》是在《中国伦理学60年》的基础上,根据近十年来伦理学学科发展尤其是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力图全面、系统、创造性地概括和评述我国70年伦理学的发展历程与成就,并尽可能做到“镜像式”展示,以有利于学界同仁乃至广大读者对我国70年伦理学发展的整体把握和系统理解。

本书各章分工如下:

序 言 王小锡(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一章 伦理学学科体系:余达淮、甄学涛(博士,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河海大学在读博士);

第二章 伦理学研究方法:李志祥(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三章 道德本质:沈永福、张霄(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哲学院副院长、伦理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

第四章 道德功能:江勇(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

第五章 应用伦理:王露璐(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六章 经济伦理:张志丹(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七章 企业伦理:朱金瑞(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八章 管理伦理:王兵(博士,江苏经贸学院副教授);

第九章 劳动伦理:夏明月(博士,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十章 金融伦理:崔新有(博士,江苏开放大学教授、校长,北京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第十一章 乡村伦理:刘昂(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第十二章 环境伦理:姜晶花(博士,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第十三章 体育伦理:张露(博士,江苏开放大学副教授);

第十四章 政治伦理:张振(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十五章 行政伦理:张晓磊(在读博士,南京师范大学讲师);

第十六章 科技伦理:郭方天(在读博士,江苏经贸学院讲师);

第十七章 教育伦理:陈金香(博士,安徽工程大学副教授);

第十八章 法律伦理:张志丹(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十九章 生命伦理:唐洁琼(硕士,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教师);

第二十章 宗教伦理:曹晓虎(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第二十一章 性和婚姻家庭伦理:曹琳琳(博士,常州大学讲师);

第二十二章 传媒伦理:张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第二十三章 网络伦理:李玉琴(博士,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第二十四章 军事伦理:周莉(博士,陆军工程大学训练基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第二十五章 艺术伦理:王小琴(博士,中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第二十六章 文学伦理:范渊凯(博士,南京财经大学讲师);

第二十七章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汪洁(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第二十八章 西方伦理思想:焦金磊(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

第二十九章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刘琳(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是我们学术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各章在经历了多次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全书由我统改定稿。

由于各位作者的求学历程、业务背景和撰写风格不完全一样,故在“研究的基本历程和概况”、“研究的主要问题”和“简要评述”中叙述和阐释的维度、广度、深度等不完全一致,为尊重作者的研究理念及其成果,在尽可能统一撰写理路和文字风格等方面的同时,保留了没有原则性问题的多样性,这也有利于各章内容的相互启迪、触类旁通及完整把握。

本书后面的“主要参考书目”,在一定意义上是新中国伦理学发展历史和现有伦理学学术发展态势的展示。我们对这些研究成果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衷心感谢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哲学一级学科带头人曹孟勤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曹刚教授对本课题研究的支持及其宝贵的学术建议。

衷心感谢江苏人民出版社在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

由于本课题研究涉及的专题较多,且时间紧、任务重,故书中很可能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敬请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