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 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又称非甾体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绝大多数还兼有抗炎和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1)适合老年人使用解热镇痛抗炎药:
1)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用于头痛、牙痛、肌肉痛、痛经及感冒发热等,能减轻炎症引起的红、肿、热、痛等症状,迅速缓解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大剂量阿司匹林能使风湿热症状在用药后24~48 小时明显好转;小剂量的阿司匹林用于缺血性心脏病、脑缺血病、房颤、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不良反应:常见有胃肠道反应,可引起上腹不适、恶心、呕吐,严重可引起胃溃疡及无痛性出血、头痛、眩晕、耳鸣,视力、听力减退等,少数患者可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
2)布洛芬:缓解各种慢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期或持续性的关节肿痛症状。治疗各种软组织风湿性疼痛及运动后损伤性疼痛。缓解发热引起的肌肉酸痛,也可用于痛经治疗。
不良反应:恶心、上腹部不适;头痛、耳鸣、眩晕;少数患者有皮肤黏膜过敏、血小板减少、视力障碍等。
3)萘普生:本品疗效与布洛芬基本相同,对缓解各种关节炎的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均有缓解症状作用。对各种疾病引起的疼痛和发热也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其显著特点是毒性低,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阿司匹林和吲哚美辛。
4)对乙酰氨基酚:有解热镇痛作用,缓解轻度至中度疼痛。临床上主要用于退热和镇痛。
不良反应:短期使用,常见恶心和呕吐,偶见皮疹、粒细胞缺乏症、贫血等。长期大量使用可出现肾绞痛或急慢性肾衰竭。
5)吲哚美辛:强效抗炎镇痛及解热作用。对急性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对关节强直性脊椎炎、骨关节炎也有效。
不良反应:食欲减退、恶心、腹痛、偶可致胃穿孔、出血、腹泻;头痛、眩晕、偶有精神失常;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皮疹,严重可诱发哮喘、血管性水肿及休克等。
6)吡罗昔康: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对急性痛风、腰肌劳损、肩周炎、原发性痛经也有一定疗效。
不良反应:偶见头晕、水肿、胃部不适、腹泻或便秘、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解热镇痛抗炎药用药原则:
1)解热镇痛药属于对症治疗药,不能解除疾病的致病原因,发热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由于用药后改变了体温,可掩盖病情、影响诊断。
2)年老者、体弱者在高热骤然下降时,有可能引起虚脱,故应严格掌握剂量,避免滥用。一般老年人应适当减量,用药后多饮水并及时补充电解质。
3)为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不要空腹服药,应在饭后服药。而高龄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有出血倾向患者及有上消化道出血和(或)穿孔病史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本类药物。
4)有过敏史时,不宜再用其他同类解热镇痛药,因为这类药物中大多数之间存在交叉过敏反应。
5)合理选用不良反应小的品种,如对乙酰氨基酚的胃肠道反应小于阿司匹林和布洛芬,故一般解热镇痛尽可能选用对乙酰氨基酚。
6)对于老年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可引起神情恍惚和痴呆的症状,如出现后及时调整剂量或停药。
7)此类药物用于解热镇痛一般限定服用3 天,用于止痛一般限定5 天,如症状未缓解消失,应及时向医师咨询,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大剂量长期使用。
8)长期使用时定期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等。
9)选用不良反应小的剂型,如肠溶型或缓控释制剂。注意复方制剂成分,不可重复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