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3 治疗冠心病的主要药物
(1)硝酸酯类药物,本类药物主要有以下。
1)硝酸甘油:能迅速缓解各类心绞痛发作,也能在心绞痛出现前预防发作。舌下含服0.5 毫克/次,立即生效。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先静脉给药,病情稳定、症状改善后改为口服或皮肤贴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后可以停药。
不良反应:多继发于舒张血管作用,如面部潮红、搏动性头痛、直立性低血压、眼内压增高等。剂量过大可导致血压过度下降、冠状动脉灌注压降低,并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加快心率、加强心肌收缩性,反而使心绞痛发作加重。大剂量使用还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连续使用2~3 周可出现耐受性。
2)硝酸异山梨酯:属于长效硝酸酯类。舌下含服,起效较硝酸甘油稍慢,但作用持续时间较久。可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不良反应与硝酸甘油相似。
3)单硝酸异山梨酯:作用与硝酸异山梨酯相同,具有明显的扩血管作用。适用于心脏冠状动脉血流障碍(冠心病)的长期治疗和预防心绞痛的发作,也适用于心肌梗死后的治疗。
不良反应:用药初期可出现血压下降,偶见头痛、头晕、恶心、疲劳、心悸、心动过速及皮肤充血等。
(2)β 受体阻断药:β 受体阻断药既有抗心绞痛作用,又能预防心律失常。在无明显禁忌时,β 受体阻断药是冠心病的一线用药。
1)普萘洛尔:用于对硝酸酯类治疗疗效差的稳定性心绞痛,可减少发作次数。还可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能缩小梗死范围。对冠状动脉痉挛诱发的变异型心绞痛不宜应用。
普萘洛尔有效剂量个体差异较大,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久用停药应逐渐减量,以免导致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死。
2)其他常用β 受体阻断药: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等。β 受体阻断药禁忌和慎用的情况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及外周血管疾病等。
(3)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用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和冠脉痉挛引起的心绞痛。常用药物有维拉帕米、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地尔硫卓等。
硝苯地平对变异型心绞痛最有效,对稳定型心绞痛也有效,对急性心肌梗死,能促进侧支循环、缩小梗死范围,与β 受体阻断剂合用有协同作用。维拉帕米对变异型和稳定型心绞痛都有较好疗效。地尔硫卓对变异型、不稳定型、稳定型心绞痛都可应用。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或近期发生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尤其应当使用此类药物。
常用ACEI 类药物有依那普利、贝那普利、雷米普利、福辛普利等。如出现明显的干咳不良反应,可改用ARB 类药物,包括缬沙坦、替米沙坦、厄贝沙坦、氯沙坦等。用药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压偏低。
(5)抗血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血栓形成而堵塞血管。阿司匹林为首选药物,维持量为每天0.025~0.1 克,所有冠心病患者若没有禁忌证应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是对胃肠道的刺激,因此胃肠道溃疡患者要慎用。
(6)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通常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急性期,以及介入治疗术中。
(7)溶血栓药:主要有链激酶、尿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可溶解冠脉闭塞处已形成的血栓,开通血管,恢复血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
(8)调整血脂药物:适用于所有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患者在改变生活习惯的基础上,给予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常用药物有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最近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死亡率及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