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6 老年人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

3.7.6 老年人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

(1)应根据病情及药物特点选择用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患者,应首选利尿剂,其降压作用温和,不良反应小,联用可减少不良反应、增强降压效果,是抗高血压基础药物。老年人高血压中,并发脑卒中居多,而钙通道阻滞剂的使用对脑卒中的发生与死亡有明显益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除了用于高血压及充血性心力衰竭,还因对心脏和肾脏有保护作用,是伴有糖尿病、心绞痛、肾病高血压患者的首选药物。β 受体阻断剂对降压疗效较差,除对冠心病或心力衰竭外,一般不用单药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降压药物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均作为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首选一线药。

(2)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特点、相伴其他疾病等情况与药物特点,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老年患者有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病的居多,常需多药合用,老年人对药物效应有更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应用普通剂量不产生疗效,有些用常规剂量即发生毒性反应。多数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调整剂量,多方面评价降压带来的益处和风险,保护靶器官,才能达到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和降低病死率的目的。因此老年患者降压必须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注意平稳降压。为防止老年患者血压骤降,服药应从小剂量(成人1/3~1/2)开始,缓慢降压,几天或数周内把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根据老年人自身特点(如血压波动性大,存在直立性低血压现象),应选用起效平稳的长效制剂,最好使用1 天1 次给药而有持续24 小时作用的药物,如长效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其共同特点是可使血压变异性降低。

(4)注意降压药物的相互作用。老年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常见,尤其衰老与疾病并存时,组织对药物的耐受性大大降低。剂量过大或配伍不当,不良反应发生率随增龄而上升。若对1种药效果不好时,不要加大剂量而应采用作用机制不同互补的另一种药。选择不良反应互相抵消或至少不互相叠加的降压药联合服用,忌单独加大剂量服用1种降压药而产生不良反应。

(5)注意降压药物对老年患者伴随疾病的影响。老年患者常多种疾病同时存在,并常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增加了药物间相互作用。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能引起钠潴留,可加重高血压。此时可选用小剂量利尿药,但合并糖尿病、痛风、高脂血症者应禁用或慎用。老年患者收缩期高血压需联合用药,可优先选择固定剂量的复方制剂,可根据老年患者具体情况适当应用。

(6)老年患者选用降压药还要注意并发症情况。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疾病首选长效钙通道阻滞剂;伴有脑供血不足,可选尼莫地平、非洛地平、氨氯地平;高血压脑病(或危象)患者,可用硝苯地平(短效)舌下含化,也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喹那普利等;脑卒中后患者应用长效制剂,如培哚普利为基础治疗,单用或联用利尿剂,减少再发脑卒中危险。

(7)老年患者高血压伴肾功能减退疾病,首选药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宜选长效制剂,如培哚普利。轻度肾功能不全可选用噻嗪类利尿药,如氢氯噻嗪。严重肾功能不全可选用袢利尿剂,如呋塞米。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或心力衰竭者,可选用利尿药、哌唑嗪、卡托普利等作用温和、不使心率加快的药物。

(8)伴有糖尿病或有蛋白尿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可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因两者均有保护肾脏作用;合并心力衰竭时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利尿剂;合并心绞痛者宜用硝苯地平、β 受体阻断药;伴有窦性心动过速、年龄在50 岁以下者宜用β 受体阻断药。

(9)伴有支气管哮喘或合并心功能不全、心脏扩大者,不宜用β 受体阻断药;伴有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时,不宜用噻嗪类利尿药,或含此类药物的复方制剂;合并消化性溃疡或伴有精神抑郁者,不宜用利舍平及含此类药物的复方制剂,如复方降压片;当高血压合并Ⅱ度或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时,禁用β受体阻断剂和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10)坚持长期服药。当确诊为高血压病后,老年人应逐渐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并坚持长期服药,从而使血压得到长期平稳的控制。现已证实,有效控制血压能明显减少心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脑梗死)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延长患者的生命。

总之,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应比年轻人更小心谨慎,个体化合理用药,并积极配合非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