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要素之肌理
肌理也就是物体的质感,一切存在着的物质都具有自身的肌理。也可以这样认为,人类对于物质肌理的欣赏与接触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视觉,并将蕴含于肌理当中的柔软、坚硬、粗糙、光滑、冷或者热等认知传递到大脑中,并产生相应的心理感觉,之后再通过我们以往的经验判断该物质的特性(图1-1)。

图1-1 不同的肌理
关于肌理主要是从人的感知角度来对其进行区分的,一般来说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视觉肌理,另一种是触觉肌理。
(一)视觉肌理
通过视觉对触觉肌理的一种心理感受,就是视觉肌理,它属于一种联觉作用。如照片、绘画等,通过触觉经验与联觉,可以获得与实际物体表面肌理相同的触觉感受。在视觉艺术方面,主要是利用视觉肌理来表现的,除了摄影、摄像、照片或写实性绘画那样在视觉上体现物体固有的肌理的方法以外,在造型表现方面也经常使用不同工具和材料去表现不同的肌理和质感,如插图设计和一些平面设计作品。这种表现与摄影所表现出的物体的固有质感不同,它更强调在平面中视触觉的感受,更加重视平面表现自身的存在意识,体现出了插图等造型要素的存在感。通过造型要素的视触觉表现方法很多,例如利用各种颜料的不同性质和自身的特性、利用各种工具,都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肌理表现。要想创造出丰富的视触觉表现,就要不断地实践、探索和发现(图1-2)。

图1-2 视觉肌理效果
(二)肌理于触觉
触觉肌理是物质的一种内在属性,由物质自身的结构而形成或者是由受到外力的作用而产生的。
1.外力作用
当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也可以呈现各种不同的肌理,其中包括由自然力所产生的肌理、物理和化学变化所产生的肌理、人为造成的肌理等。物体在受到外界自然力的作用(如风、雨、阳光等)时,将产生形态上的变化,从而导致肌理的变化(图1-3)。物理和化学的作用也可导致物体的肌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发生在自然界的物质上,在很多人工材料中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尤其是人工材料,通过人为干预,就能形成人类想要的实用或者美观的各种肌理。人为的作用主要是指物质表面通过人直接或使用各种工具所造成的各种肌理变化。

图1-3 地表肌理
2.物质本身的结构
物质的内部构造与组织构成了物质表面的肌理,物质的内在属性与客观性决定了物质肌理的不同形态。物质的组织与结构,经历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细胞到多种复杂的物种变化的过程,这些组织与构造的变化结果也直接地体现在物质表面的肌理上。生物界的肌理是其组织在形态上的直接反映,生物的细胞组织以及基因与遗传造就了肌理的形态。在自然界中,肌理同时又是自然选择和优胜劣汰的结果(图1-4)。植物的肌理也是其生存方式的一种反映,如花和叶子上布满的曲线茎脉是为吸收养料而形成的。地质面貌的肌理是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所造成的。如热带雨林因温暖潮湿,土壤与植被丰富,呈现出繁复细密的肌理;而沙漠因气候炎热,土壤稀少,无法储藏水分,呈现出了苍凉的肌理。

图1-4 树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