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色彩与情感
色彩是人们自然情感的无意识流露。色彩组合包含的情感信息、渲染的气氛,往往是图形无法取代的。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的世界中,积累了许多视觉经验,视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产生呼应时,就会在心理上引发某种情绪,这些情绪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联想。因此在表达特定情感的时候,通常会使用对应的色彩及搭配效果。其实色彩本身是没有任何情感而言的,但是作为观察色彩的对象,由于记忆及惯性思维而产生的联想,使色彩具有了情感倾向,从而变得更加丰富。
(一)色彩的好恶感
每个人对色彩的好恶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别,这种差别一方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个人的状况如性别、年龄、职业、教育、宗教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具有地区和阶层的强烈特殊性。
美国色彩学家切斯金认为,支配色彩好恶有三个因素:个人的嗜好,自我与环境的调和以及对流行因素的追捧。尽管色彩的好恶有着个人差异,但从相对色彩象征的特殊性来讲,同样会发现人们对于色彩的好恶也能在某一范围内存在共性的因素。例如,男性偏爱冷硬色调,女性则偏爱暖软色调,这与性别差异有着直接联系。郊区的民俗色彩中多使用纯度高的对比强烈的色彩,而城市中色彩倾向多使用对比弱的低明度含蓄的色彩。
从色彩好恶与性格的关系来看,通常认为喜爱红色的感情外露并且是现实的享乐主者;喜爱绿色的是理性而朴实的人;喜欢蓝色的具有浪漫主义精神,注重精神生活:喜欢深紫、暗褐色及黑色的人,固执孤僻且有一定程度的自卑。以上结论有待进一步的科学论证,但色彩好恶与人性格之间的关系确实有着某种关联性。
色彩的好恶与时尚流行也有着必然联系,它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变化。这种个人色彩好恶向社会群体妥协并转而追逐大众潮流的现象十分普遍。流行色的概念在商业设计中非常重要,目前它已成为设计界中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
(二)色彩的记忆与联想
色彩的记忆与联想,是指当人们看到某一色时,时常会由到其他事物,这些事物可以是具体的物体,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色彩的联想与观察者的记忆密不可分,与观察者的经验密切相关。从心理学上看,联想是知觉的产物,它不仅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还能同时影响到其他感觉器官,如听觉、味觉、触觉等。
1.音乐与色彩
音乐与色彩变化之间有着共性,这是色彩的特点之一。通常形容一种色调看起来嘈杂,或者说两种色彩很和谐,嘈杂与和谐的概念均属于听觉的范畴。很久以前,物理学家们研究了色彩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并根据音乐的音符及律动的节奏来寻找适合的色彩,并因此设计出播放器彩色变化的背景,使背景与正在播放的音乐产生合理的呼应。通常低音具有深沉感,代表低明度及纯度低的色彩;高音清亮尖锐,代表高明度及纯度高的色彩。清晰的声音适合简单明亮的色彩,混杂的声音适合混浊暗沉的色彩。某些失明的人可以通过音乐去感受色彩,同样失去听觉的人,也可以根据色彩去体会音乐的情绪。
2.触觉与色彩
可以在色彩中感受到软与硬,冷与暖,这都是与人的触觉有着直接的关系。色彩明亮会使人感觉到柔软和温暖,色彩混浊沉暗会使人感觉到冰冷坚硬,纯度高的色彩会使人感受到尖锐、洁净。对比强烈的色彩使人感到棱角,对比弱的色彩使人感到软滑。触感有多少种,色彩就能表达多少种。在设计中,适当的色彩搭配,会使观察者从另一个侧面体验物品触觉感受。
3.嗅味觉与色彩
人们在吃喝东西时,不仅依靠嗅味觉器官进行判断,还依靠视觉信息及深藏在心里的记忆联想来判断味道。这就是为什么在食品制作中要强调“色、香、味”的概念。色被放在首位,因为它是先于其他因素被食用者接收的信息。同一种食物处在不同的色彩环境中,食用者体会的味道会大有不同,这是因为色彩对于人们嗅味觉起到引导的作用。食品包装的色彩在食品包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消费者在购买之前进行有效的预判,对食物的味道产生联想。通常,在超市购物时,除了价格因素外,人们会依靠食品包装的色彩来判断该食品的美味程度。
通常来说,红色、橙色、中黄色等暖色系色彩能刺激食欲,给人以美味的感觉。相反,冷色调的色彩会抑制食欲,如蓝色、深紫色等。色彩与嗅觉之间本没有直接联系,但由于生活的差异,人们潜意识中会有一个联想的中介体。人们在接触某一色彩时,会联想到与色彩有关的食物,继而想象到食物的香味。就如同看见黄澄澄的色彩,就会联想到面包的香气,或是橙子的酸味一般。
4.表情与色彩
喜怒哀乐是人们最常接触到的情感词汇,其色彩有着明显的表现特征。喜的色调可考虑为喜庆、热闹、高兴等感觉,用高纯度的暖色调,以红为主适当地搭配绿色或明亮的黄,表达喜庆气氛:怒的色调可以解释为愤怒、怒火、冲突等感觉,低明度色彩为主的低长调,配以中高明度的暖紫色,使用黑白作为对比配色,表达怒的感觉;哀的色调可以解释为悲伤、死亡等感觉,低纯度的冷色调,配适当程度的蓝,表达忧郁的情绪;乐的色调比喜柔和,可以解释为甜美、愉快的感觉,明快的高调色为主,暖色系的粉,点缀小面积的高纯度色彩,表达乐的心情。不同的色调需结合不同的构图与图形形式,这样才能有效地表达色彩与表情之间的关联。
5.季节与色彩
自然界的一年四季,通过动植物和天空,地面的色彩变化,传达季节的信息,带给人们无穷的想象空间和情感变化。流行色行业的色彩四季理论,强调人们在不同季节中对于色彩的需求和感受有所不同。例如,春天的黄是花朵的色彩,秋天的黄则是落叶。色彩四季理论指出结合人在每一季节的生理和心理规律,设计适合的季节色彩,以达到身心舒畅的目的。例如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适合用明媚的、纯度适中的色彩表达,通常使用黄绿色、粉绿、粉红等。夏天时阳光强烈、植物茂盛的季节,适合用艳丽、对比强烈的色彩,通常使用翠色、深绿及大红,表达红日及树叶。秋天谷物成熟、枫叶鲜红,因此代表色是金黄色与橙色,极少量的褐色。冬天是冰天雪地、寒冷交加的季节,代表色多为白色、灰白色、灰蓝色等低纯度冷色调。
6.时间与色彩
人的心理时间与色彩有直接的关系。美国色彩学家比林指出:在长波系的色彩环境中,能感到经过时间很长;反之,在短波系色彩环境中,时间就感到很短。因此,快餐店为了加快顾客进餐的时间,使用红橙色为主的短波色调,而病房及学校,则采用了冷色调及长波色彩,使人放慢节奏,忘掉实际时间的长短。一天的早中晚夜有着4个不同的色彩表达。黎明、清晨的时间表现以淡淡的冷色调,如太阳未升起前的天空,淡淡的灰蓝色,所有的景色都被罩上一层浅灰白色。中午则是阳光强烈、直射地面的时候,因此使用高长调配色及高明度色彩,并大量使用黄色及黄橙色来表达阳光的强度。傍晚以晚霞的色彩情调为标志,明度对比中选用中调,并注重黄中红色的比重,少量使用低明度的混浊色,表达傍晚的阴影面积加大,但对比不应过于强烈。夜晚通常使用低明度的蓝色及灰色,点缀少量的高明度色彩表达夜空中的星光及阳光。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联想,其中既包括积极部分,也包括消极部分,如表3-1所示。
表3-1 联想的积极含义和消极含义

色彩的联想与人们的记忆密不可分,例如一个人经历了流血的过程,那他会在很长时间内把红色与血色联系在一起。同样,在新年的气氛中,大家多半会将红色与喜庆相关联。色彩的联想来源于不同的人的不同记忆,虽然人们的经历不同,记忆也有差别,但在相似的生活背景下,人们对于色彩的认知及联想都基于相似的文化氛围,因此具有一致性。只有掌握了人色彩联想规律,才可以在设计中灵活地运用适当的色彩。
7.色彩的象征性
色彩的象征性,是由于身处不同的时代、地域、等背景中的人们对于色彩的想象和需求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赋予不同的色彩特定的含义及专有形象。色彩的象征性既是历史沉淀的特殊结晶,也是约定俗成的文化现象。它在社会中具有标识性和传播性的双重功能,也是同一时空中人们共同遵守的色彩尺度。在欧洲,从古罗马时代起,王侯显贵们就喜爱极富高贵象征意义的紫色,当时的王公贵族们几乎垄断这种稀有的色彩达数百年。紫色之所以被偏爱,是因为其来源是深海的软骨动物,因此其价格等同于白银,染织过程不易,因其稀少才弥显珍贵。黄色则是欧洲人不喜爱的色彩,因其价廉并被社会底层所穿着,而在中国,金黄色或明黄色则代表着权利及地位。
8.色彩形状与感觉特征
形状是色彩存在的形象要素之一,色彩总是伴随着一定的形状而被人们所感受,色彩搭配效果也会随着色彩形状面积的变化而发生差异。外轮廓简单,则对比效果越强;外轮廓复杂,则对比效果相对减弱。因此色彩形状对于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着一定的影响。色彩学家伊顿将造型要素的3种基本形(方形、三角形、圆形)同色彩的三原色(红、黄、蓝)做了比较分析,结果为:红色稳重、硬朗、大方,与正方形相适合,黄色是最明亮的色彩,当强烈的光线射入人们的眼中,会有“刺”的尖锐感,类似于形态中的三角形的那种刺激感,蓝色的大部分联想是天空和海洋,有着无限、漂泊、不可测定的心理感受,好比形态中的圆润的弧线。如果要寻找同间色相适应的形,可为橙色找到不等边的梯形,为绿色找到一个曲边的三角形,为紫色找到一个椭圆形。在设计作品中,形状和色彩的表现特性应是同时发生的,两者的表现力是相辅相成的。当色彩和形状表现相一致时,它们的效果就是加法,会达到设计者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