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瓦尔德系统
要介绍将物体表面色的标本系统化的混合色法代表性的色彩系统,应首推奥斯特瓦尔德系统。该系统由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奥斯特瓦尔德于1917年发表,其后成为20世纪上半叶代表性的色彩系统。这个色标集是让奥氏的色彩理论以理想的形式公布于世的尝试,它受到了美术、建筑以及教育界的热烈欢迎。旋转混色是将两种以上被剪成扇形的色纸装进圆盘,然后手动或是电动使圆盘高速旋转,就可以得到混色迎。一般认为,奥氏的色彩体系之所以受欢迎,多少因为它是属于混合色法的色彩体系。奥氏色彩系统的色标是通过复制“色彩圆盘上的混合色”来得到的。在色彩圆盘上镶嵌上双色或三色的色纸,然后将其高速旋转,圆盘上的色便被混合、平均化了,再用颜料尽复制出这个旋转混色,最后将复制成的色彩样品制成色标。奥氏从色彩知觉的主要色相“红、黄、蓝、绿四个色相出发,通过在主要色相问产生一个新色相的方法得到24个色相,并将混合后成为无彩色的补色安排在各自相对的位置上,从而构成了奥氏色彩体系的色相环。该体系中各色相之间的连续变化,是通过在色彩圆盘上对W(白)、B(黑)以及C(纯色)按比例组合、旋转而得到的,因此这个色彩系统中的任何颜色都是W+B+C=100%的方式构成的。各个色相的等色相断面呈现以W、B、C为各自顶点的正三角形关系。三角形的坐标关系是混色法色彩体系的共同特征。奥氏的各个色彩圆盘中的色彩组合都是根据WEBERFECHNER法则”,即根据色立体断面中特定色彩的对数比来决定的。在色彩系列中运用对数比尺度,这似乎是德国色彩体系的传统。从白到黑的无色系标度上,各黑白层次分别用罗马字母a到p表示,色相断面均由两个字母的组合来表示”(但不使用字母j)。从混色比可以看到,与三角形底边平行的色标中,白色的量全部相同,而且在表示白色的字母前面所缀符号也完全一样,与三角形上部边平行的各色标中黑色的量也全部相同,在表示黑色的字母之后所缀符号也完全一样。在这里分别把它们称为等白系列和等黑系列。因为奥斯特瓦尔德的等色相三角形中各色构成的W(白色量)B(黑色量)C(纯色量)的比率,粗线内的部分已被色标 。美国CCA发行的《色彩调和便览》在奥斯特瓦尔德的化了 色相环中叉追加了6个色相一定纯度的系列,所以被称为等纯系列或阴影系统。再有,在各色相中占有相同位置、记有同样符号的各色标中,各个色相虽不同,但白色、黑色、纯色的量是完全相等的,所以被称为等值色。也就是说在这个色彩系统中,所有色标中原色的比率,均由各自的位置关系被统一起来。可以认为,这个色彩系统在各原色的混合比上,实现了通用因素原理。该原理又是调和配色的原理,色标的利用者可以依赖色相、黑白色量等选色标准,以各色标的符号为线索,合理有效地实现调和的配色。另外,在这个色标集里,某些具有共同要素的色标被放置在能用直线、三角形、方形、圆形等单纯几何形连接的位置上,如果在这个色彩系统中规定按一定间隔选出若干色彩,便可以构成具有适当色彩平衡的配色。从以上的内容来看,可以说奥斯特瓦尔德的色立体完全是其“调和等于秩序”的色彩理论在实践上的具体翻版。当然,也有一些艺术家与这种虽单纯明快但又过分刻板的调和论大唱反调,但正是由于这个色彩体系可以简单合理地选择出调和的色彩,所以仍受到美术、建筑、设计界的广泛欢迎与支持。但是,现在没有人把奥斯特瓦尔德的色彩体系当作色彩表示系统来使用。奥氏的祖国也是把他的色彩体系改造成显色法的DINR色彩表示系统后,作为该国的工业规格使用。
现在,色彩系统中的混合法与网版印刷表示法作为各种着色材料的色标、色名表示的索引被广泛应用。相关介绍这里暂告一段落,接下来转入显色法代表性色彩体系——曼塞尔色彩系统的论述。美国画家、美术教育家A H曼塞尔在1905年首创、1915年作为色标集发表的曼塞尔系统已成为历史的标本。在曼氏去世30多年后的1943年,美国光学学会的曼塞尔色空间分委员会“在经过对曼氏色彩系统进行多次评价与试验之后,在各色标与CIE色彩表示系统的色度坐标相对应的基础上,对曼氏的色彩表示系统进行了重新定义与修正。这个经过重新定义与修正的系统,就是现在曼氏代表性的色彩系统。这里要强调的是,新系统的各种用语与概念都是对旧系统原封不动的引用,所以新系统并没有完全抹掉曼氏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