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视觉形式简介

二、视觉形式简介

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和艺术概念,“视觉形式”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语国家的艺术史和美学理论。德国艺术理论家康拉德·菲德勒,古典雕塑家希尔德·勃兰特的纯粹视觉理论和唇膏的转移理论都为现代艺术的形式化奠定了基础。费德勒是基于对视觉艺术家形式创作过程的研究,强调艺术的本质不同于19世纪以前的形式主义美学倾向于对审美对象形式结构关系的分析,以及对如何在视觉形式上的探索。外国形象表达了对世界的认识,因此它是一种“纯粹的”视觉理论。在这一点上,视觉形式走出了长针哲学,在围栏下美学并获得了独立的地位。

与费德勒关于视觉形式创作的理论探讨不同,德国古典雕塑家希尔德布兰特从艺术创作者的角度,详细分析了构建视觉形式结构的心理过程。在他著作“形式问题”中,它着重于构建对象形式的心理过程,即艺术家如何从单一的角度获得清晰的三维空间。在这一点上,先前的视觉形式自给自足理论被心理意义上的纯视觉心理分析所取代。视觉形式从“外部”转变为“内部”后,视觉形式再次经历了“内部转型”。这种“向内转”发展到后来的“艺术意志”概念。对于Wallinger来说,表现为“抽象”和“同理心”;对于wolfrin来说,五对风格的心理概念作为视觉形式:线性和图形,平面和深刻,封闭和开放,多样的统一和整体统一,清晰和模糊。Wolfrin使用这一概念的对立来表达他对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代普遍意义的两种不同视觉方式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费德勒和其他人的理论起源可以追溯到康德的先验认识论哲学,特别是在形式美学中。否则,我们无法获得共同必要的科学知识,认识也是不可能发生的。认知的发生和知识的形成是将认知对象置于现成的主观形式中,这是认知对象的“建构”。康德的“超验形式”被定义为内在的和主观的,即主体心灵中范式和模式的内在存在。作为一种存在于认知主体思维中的“超验形式”,一方面它是先验的和先验的,另一方面与主体和感性体验条件有关。康德在判断批判中对美的分析也说明了这一点,它将中美物体的纯粹形式与主体的幸福感联系起来。康德形式美学的意义在于,它首次将原本属于纯粹哲学领域的形式问题与人类对世界的美学理解方式联系起来,形式成为发生的必然条件。在康德之后,霍尔巴特和齐默尔曼继承了康德的形式主义美学。霍尔巴特将审美判断的核心理解为主体对艺术作品形式之间关系的认识,认为美是一种数学或纯粹的形式关系,与主题、材料、理性、道德等因素无关。这种对美感的纯正形式化处理预示着后来的“纯粹视觉”概念。另一方面,齐默尔曼试图通过艺术形式创造“纯粹的形式科学”,并理解人类审美知识的内在机制。康德美学的主观形式主义已经转化为对审美客体客观形式主义的分析和研究。虽然这种研究旨在揭示人们对艺术世界理解的方式,但它从内容中汲取了康德超验形式主义美学的主观因素。对于美学形式而言,这种形式的主观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在1899年的古典艺术中,沃尔弗林把艺术风格的演变归因于15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高度,以及艺术视觉形式演变与社会态度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他的书“抽象与移情”(1907年完成)中,瓦林格试图从一般艺术风格的演变角度探讨人类深层心理状态和世界意识的变化。他把人类视觉创作活动视为某种深层的心理或精神需求,可以分为抽象和转移,也可以分为艺术作品。在他后来的哥特形式作品中,沃林格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并将古典艺术与哥特艺术之间的差异归结为地中海南部拉丁民族与北日耳曼民族之间艺术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对立。沃尔夫林和沃林格特别注重从社会、文化、地域和民族精神等方面探索其对视觉形式的决定性意义。

奥地利艺术史学家对视觉形式问题的杰出贡献在于他的“艺术意志”概念。在晚期的罗马工艺品中,米格尔阐述了这一概念,认为“艺术意志”既是表达艺术史风格演变的理由又是心灵。理性特征的概念是探索艺术形式的演变与人类的一般精神倾向和超验意志之间的关系的概念。艺术意志以视觉形式表达。艺术不仅通过视觉形式展示了共同形式发展的趋势和目标,而且还植根于特定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地域文明或文化精神。作为一种意志形式的艺术意志具有自给自足。这表明它与德国形式主义和感性主义的审美传统密切相关。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罗杰·弗里特特别注重视觉形式的结构特征,致力于探索纯正式作品结构的逻辑性,连贯性和协调性,拒绝艺术批评的主题解读和倾向。人类学和社会学。这种注重视觉形式结构特征的自律研究明显不同于德语国家的艺术评论家确定区域特征和民族精神等视觉形式的异质性研究。但是,在弗莱晚期的研究中,他开始认识到精神分析。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他自己的矛盾立场,也反映了视觉形式本身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要求拒绝单一分析并追求各种分析来接近视觉形式的本质。现代心理学证实了这一点。对piaget的认识论研究也表明,事物的结构和思维结构是一种完整的,变革的、自我调节的、与内在一致的自立的关系。这种形式是自律和异化的统一。“自律理论”主张真正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欣赏总是朝向艺术作品的抽象结构或形式,即其各部分之间的关 系模式,而只指向抽象模式。异化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取决于它所代表的含义。事实上,这两个命题都是有偏见的。应该说,视觉形式作为一种有机形式,有其内在的独立结构和构成规则,并以其自身的形式来运作,影响和构建心理情感。它不再局限于外在的实际因素和功能,但与此同时,它也与外部世界密切相关。

在现代艺术中,视觉形式受到重视,成为审美判断的标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艺术潮流的结果、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野蛮主义和其他艺术流派。现代艺术将艺术创作视为纯粹的视觉形式创作,放弃了艺术创作中历史、宗教、神话等传统图案的纠缠,只涉及个体生活的情感体验。视觉形式在发生,发展和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并分别根据不同表现的特征从“无机形式”(几何)到“有机形式”(植物,动物和其他装饰)到“无机形式”(几何)直到“无形式”(所有形式共存)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