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元素的美感
美感,别名审美感受,意为审美者在进行审美行为之中对审美对象的主观观感及映像。汉字不但其外在形态可以使人体会到形态之美外,还应用在绘画中添上文跋、画题与诗词来拓展画的各种意境。汉字把诗书画糅合统一,极大提高了汉字在其艺术上的广度及深度。尽管这些属于平面设计范畴之外的东西,却可以令平面更为繁复,更具备别致的形态之美。汉字是我国具有几千年历史的视觉艺术,它经由塑造线条里面的变换,线条间和各种详细的章法而展现,再添上外在形态上的呼应和回避,进而获得汉字之内在冲突的形态美。
(一)汉字元素的节奏与韵律美
汉字如同一个个生动飘逸的视觉符号,汉字自身形态也好,全篇汉字之章法也好,这些全部都能展现出自然规律的韵律,富有装饰感,有的端庄雅静、有的错落有致,全都体现出古朴的味道。经由对点与画之间的扭曲或是结构繁复布局来使线条变得格外流畅,铸成了汉字在视觉构架上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篆书便充分体现出这种形式之美,譬如“水”字,用三条简约而又流动的线条勾勒出了水的味道。汉字笔画之中圆和直线之间的相交及对比深刻的呈现出汉字字体的形态之美,而弧线与直线协调共处则令汉字端庄而又诙谐。例如“元”字,则是经由汉字笔画之中弧线和直线之间的交相组成展现出律动美。书法体现出汉字律动之美这种别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汉字的农总性给予了书法之中动态的形式之美。它突破了形态上的制约,只用线条來展现别样的动感,使汉字格外的灵动而又千姿百态。汉字柔与刚、静态与动态、直线与弧线、节奏之美的交相呼应令每个汉字包含着别样的审美情趣,这一在形式感上的体现与平面设计中美感法则如出一辙。
(二)汉字元素的平衡美
平衡,又称均衡,它的表象效果是在于用中心点来展现形态与差异,利用物象在中轴线的中心点或是左右周围等量的不等性,也就是量相当或相似。而汉字并非全部皆是对称的,汉字字体结构的均衡,也不只是静态之均衡,也表现作动态之均衡。非对称结构之中,上下结构的比如:箭、毫、若、蕴、思;左右结构的比如:计、都、汉、和、相;包围结构的比如:园、困、问、区;独体结构的比如:乐、力、农、术。这些字超越了构架之对称,更多的展现为灵动的均衡美感。东巴文“跪”与“云”二字则是应用均衡规律的佳证。“跪”字中从上到下勾勒出下部分叉的弧线,又用抽象线条形成上部,线条极美且极具律动,字体结构水平均衡、形态美好、重心稳定。“云”字和古时的云纹较为形似,以均衡之道展现出的云朵形态有着十分的美感,极具图案以及装饰之感。再比如篆书之中“春”这个字,以线条与字旁相互协调使复杂不对称的笔画变得均很,极具美感。
(三)汉字元素的对称美
《周易》有言:“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一句代表了国人“偶化”的思维形式,“偶化”使国人辩证的哲学思想自觉且深刻,也让国人寻求对称完整而又均衡和谐之美。从汉字文字以及诗词歌赋中的工整对仗以及中器物、图案、建筑全部明显的呈现出这种对称美的寻求。汉字字体构架之对称意为汉字字体在结构以及比划以及力量感对称的一种美的形态。远古时期,古人就形成了这种审美观。现存体现甲骨文旧貌的纳西象形文字中则展现得十分明显,比如纳西文字图里的“天”“地”“日”“月”“头”“山”“眼”“人”“石”即为篆书的变体“白”与“南”,“白”字弧线和竖线二者中心对齐明显体现出构架之美,又呈现出重心稳定的对称和谐,“南”字借以上下笔画之间的协调、凹凸有致笔画构架展现出形式上的对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