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疫苗招标、采购、配送管理的发展机会
1.《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的发布,为优化我国疫苗招采和配送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为加强疫苗管理、保证疫苗质量、规范预防接种、促进疫苗行业发展、保障公众健康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2019年6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简称《疫苗法》)。
《疫苗法》明确规定,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由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等组织集中招标或统一谈判,形成并公布成交价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统一采购。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以外的其他免疫规划疫苗、非免疫规划疫苗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组织采购。
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按照采购合同约定,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定的接种单位配送疫苗,也可以委托符合条件的疫苗配送单位配送疫苗。配送疫苗的机构应当具备疫苗冷链储存、运输条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配送非免疫规划疫苗可以收取储存、运输费用,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疫苗法》规定了疫苗接种后的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措施,确立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明确了异常反应补偿费用资金的来源。《疫苗法》对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配送单位和接种单位在疫苗采购、冷链配送、接收、储存等一系列过程中的职责和义务都作了明确规定,对接种单位的条件和医务人员的责任也给予了明确要求。
《疫苗法》还对疫苗研制和注册、疫苗生产和批签发、疫苗上市后管理、保障措施、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都进行了明确规定。疫苗法对我国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对保障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有重要指导作用,使各利益相关方有法可依。
2.高科技和现代管理模式的发展,为优化疫苗冷链、储运和监管创造了新的机会
国际组织及各国的疫苗配送平台管理和创新配送方式对我国制定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疫苗配送管理规范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近年来,国际组织积极与一些企业和非政府非营利组织进行人工智能系统开发方面的合作,致力于应用高科技提升疫苗冷链技术,推进疫苗管理系统的建立健全,从而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最大限度地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成果令人瞩目。2019年由我国腾讯公司作为投资者之一的Zenysis与GAVI建立了新的战略合作,旨在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改善全球儿童预防接种。这类战略合作也激励着我国的高科技公司和研发机构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利用人工智能改善人群健康。
互联网和信息化的发展,对追踪了解疫苗的供应和质量信息,及时了解各地疫苗供需和调整供应,保障疫苗可及性、公平性有极大帮助;同时,信息化对保证疫苗接种安全性、有效性,提高管理效率,都有积极意义。此外,我国可借鉴英国“主动监测”的模式,采用开放的、由被接种者自主填报的方式,同时鼓励接种单位与被接种者主动沟通,引导家长认识预防接种有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这样既提高了监测的灵敏度,也减轻了医务人员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工作量。全球社交媒体和移动设备的出现,为改进疫苗安全的监测模式和沟通方式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全球各大疫苗监测体系,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启动了重大举措,以进一步改善现状。如果这些举措得到充分实施与支持,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改善疫苗监管状况。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为高效、完备的冷链运输模式提供了机会,第三方冷链物流将是未来一大趋势。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公司可以解决运输过程中温度把控的难题。同时,即使在疫苗种类多、数量少或发货地零散的情况下,物流公司也可以充分整合资源,采用多仓联动,以发挥其行业优势。
此外,疫苗招采可否借鉴药品招采模式,诸如鼓励网上交易、简化交易流程、使采购方和生产企业减少招采环节等工作,可以在今后积极探索。
3.我国已建的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发挥了相应的信息收集等功能,为国家疫苗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的顶层设计和实施创造了机会
本次调查发现,大多数省、市、县疾控机构均不同程度建立了统一的免疫规划信息系统,但该系统主要用于免疫规划接种管理,大多只能实现预防接种的记录,而且在不同省区市间乃至省内不同地区,存在无法识别个人的免疫规划记录的情况,部分省区市相关系统虽然建有疫苗采购模块或配送模块,但存在老化、碎片化的问题。除上海的信息化已经较为完善,实现“五码联动”,能做到全流程追溯外,大多数地区还无法达到疫苗管理全程信息化和全流程追溯。在访谈中了解到,国家目前正在开展免疫规划信息系统的需求调查,拟开发国家免疫规划信息平台。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基于调查了解的不同需求,在相关省市疫苗管理信息化的积极探索及目前国家免疫规划信息系统良好运行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加快推进国家疫苗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这无疑有助于快速提高我国疫苗管理水平和效率,加快实现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统一招采、配送及溯源管理,解决跨省市流动人口疫苗管理难题,提高人民群众对疫苗服务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也有利于将疫苗与其他公共卫生产品整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