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本土化(请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归纳知识要点)

2.影响
(1)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2)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3)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3.西学的传播
(1)明末,意大利人___________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__________________》《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__________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学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2)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__________________在北京设立,相继开设了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馆,还增设了天文算学馆。接着,清政府又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创办。这一时期,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
(3)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_________________的展开。随着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武器。
(4)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主张吸收_________与_________的思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__________________,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________________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知识点二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中华文化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1)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________、日本创造出_________、越南创造出_________,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________。大约在4世纪以后,_________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2)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实行__________________,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________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_________________跟中国的基本一样。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2.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1)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______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火药在13世纪经_______________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_________阶层日渐衰落。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__________时代的到来。
(4)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中华文化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1)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______________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16—18世纪,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在欧洲也得到传播。孔子的思想以及___________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