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部分参考答案

正文部分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1.(1)多元 黄河流域 北方草原华夏族 多元一体 (2)戎狄蛮夷 血缘 文化

2.提示

知识点二、1.(1)敬天保民 礼乐制度(2)仁

2.(1)仁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政治文化

3.(2)道 天人合一 (3)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4.以天下为己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5.为政以德 贤者 尊贤 德才兼备

6.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中华民族

7.和 和为贵 和而不同 人和

知识点三、1.本土性 多样性 包容性 凝聚性 连续性

2.思想源泉 精神动力 统一多民族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点一]

史料实证 提示 (1)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稳定统治秩序。

(2)原因:理学仍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在融合佛、道思想中被加以改造。

(3)主张:批判君主专制,倡扬民族气节;反对空谈性理,提倡学以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反对理学,主张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典型例题 B 解题指导 汉武帝推行“尊崇儒术”的政策,在政治方面,又相当依赖法家,题干材料“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体现了统治者儒表法里的治国策略,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治国思想,没有体现儒学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治国思想,没有体现封建统治者都善于施展权术,排除D项。

[探究点二]

史料实证 提示 评价:(1)民族国家的形成,需要政治上和社会上的确定,知识阶层不得不去确立民族国家的象征性的领袖地位,因此承认其受命于天的身份。

(2)为避免君主权力的无限扩张所带来的灾难,以天作为更高的正义权威并强调对君主权力的制约。

典型例题 B 解题指导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并不被当时统治者所接受,也不能反映君主统治的正当性,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利用百姓的畏天思想,阐明天子承天而治,顺天应民,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与题干材料“对正当性的信仰”相符,故B项正确;朱熹的“格物致知”,讲求的是探究“理”的方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指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与题干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1.提示

3.(1)利玛窦 几何原本 钦天监 (2)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京师同文馆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3)维新运动 新式学堂 留学教育 辛亥革命 (4)民主 科学 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

知识点二、1.(1)谚文 假名 喃字 官学佛教 (2)大化改新 唐制 科举制度

2.(1)纸 (2)阿拉伯人 骑士 (3)大航海(4)文艺复兴运动 宗教改革

3.(1)郑和下西洋 (2)儒家经典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点一]

史料实证 提示 (1)认识:西方科技较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须大量引进西学;不断吸收西学的最新成果。

(2)意义: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维新运动提供舆论准备。

典型例题 C 解题指导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根据题干材料“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的人谈到‘科学’时很少讲具体的技术,更多地讲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讲到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的层次”,可知人们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入,故选C项;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理论一直不断取得新突破,这不是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时期,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而非萧条,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排除D项。

[探究点二]

史料实证 提示 (1)原因: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刊印技术的进步;市民阶层等阅读群体的增多;宋元文化的积淀。

(2)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保存和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扩大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典型例题 D 解题指导 根据题干材料“使欧洲人知道了中国的印刷状况,并效法中国印制钞币”,可知印刷术推动了欧洲货币印刷技术的革新,但不能说明推动欧洲社会的转型,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印刷术推动了欧洲货币印刷技术的革新,而不是货币改革,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马可·波罗对中国纸币的介绍影响了欧洲货币印刷技术的革新,体现了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故D项正确。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提示

知识点二、1.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3100

2.象形文字 4

3.诗歌 哲理故事

4.宗教 陵墓 神庙

5.太阳历

知识点三、1.7 伊比利亚半岛 印度北部

2.(1)天方夜谭 (2)代数学 日环食 萨比天文历表 医典 阿拉伯数字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点]

史料实证 提示 (1)影响:尼罗河为埃及人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水源,促进了古埃及农业的发展。但尼罗河泛滥有时也影响古埃及人的农业生产,给人们造成灾难,威胁社会稳定。

(2)措施:古埃及人民研究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人工治理河水。人人参与治理水源与疏通河渠,趋利避害与尼罗河友好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典型例题 B 解题指导 古埃及人对尼罗河神的崇拜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敬畏。古埃及人的崇拜对象由尼罗河神到奥西里斯神和哈比神,反映了古埃及人在治理尼罗河的过程中认识到人的力量,反映了古埃及人认识水平的提高,故B项正确。A、C两项没有解释古埃及人崇拜对象的变化,故排除。古埃及人崇拜对象的变化没有说明“摆脱神灵的崇拜”,故D项错误。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1.(1)巴尔干半岛南部 高度发展(2)理性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对话 (3)荷马史诗 (4)雅典城邦 悲剧 喜剧(5)掷铁饼者 (6)帕特农神庙 (7)希罗多德叙事体 修昔底德

2.提示

知识点二、1.(1)法兰克王国 (2)教皇国王权 教权

3.(1)神学 (2)骑士文学 市民文学

4.教会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科学革命

知识点三、1.(1)拜占庭帝国 东正教 君士坦丁堡 (3)罗马民法大全 圣索菲亚大教堂

2.(2)伊戈尔远征记 圆顶多塔 哥特式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点]

史料实证 提示 (1)原因:查士丁尼在位时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性成果,成为后世欧洲许多国家制订法律的蓝本,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2)原因:罗马法关于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有利于完善法律体系,化解社会矛盾,并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典型例题 A 解题指导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罗马法尽管一次次“隐藏”,但却从未“消失”,而且一次次“重新出现”,这说明罗马法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故选A项;欧洲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并非全为罗马法所确立,排除B项;近代西方民主制度部分沿袭了古希腊的民主制度,而非罗马法,排除C项;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欧洲社会,而非不断改变欧洲历史发展方向,排除D项。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1.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 种姓婆罗门

2.佛教 印度教

3.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

4.佛教

6.(1)东南亚 (2)巴利文

知识点二、1.(1)瞻星台 三国史记

2.(1)太阳神 武士道 万叶集 源氏物语法隆寺 大和绘 浮世绘 (2)片假名 平假名制度 儒学 佛教

知识点三、1.(2)太阳神 陵墓 神庙

2.(1)玛雅历 (2)零 20进制

3.提示

4.(1)天然铜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点]

史料实证 提示 (1)成就: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研究天体的运动。原因:气候变化毁坏了生存基础;疫病流行导致人口减少;外族侵略与破坏。

(2)地位:玛雅文明是在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下独立创造的,是美洲印第安人独创的文明成果。特征:多样性与统一性。

典型例题 B 解题指导 根据题干材料“许多珍贵的玛雅文字被当成魔鬼作品焚毁,祭司遭到屠杀”,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美洲后对玛雅文化的破坏,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与经济衰退、国家分裂无关,A、C两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对玛雅文化的破坏,而不是对民族的影响,D项错误。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1.(1)东欧平原 (2)马拉战车

2.(1)印度 (2)马拉战车 亚欧大陆

3.(1)提示

(2)印度河流域 北非 (3)巴尔干 西方文明 (4)恒河流域 列国 种姓制度

知识点二、1.(1)罗马 (2)匈奴 大月氏日耳曼

2.(2)定居 民族大交融 江南地区 西罗马 8世纪

3.(1)政治格局 (2)本民族文化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点]

史料实证 提示 (1)关系:雅利安人是外来的征服者,将冶铁技术传入印度;征服印度后,逐渐接受达罗毗荼人的生产方式。达罗毗荼人是印度的原住民,雅利安人入侵后,成为被统治者。

(2)制度:种姓制度。原因:维护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统治;雅利安人内部的贫富分化。

典型例题 B 解题指导 民族交融有利于促进文明进步,波斯人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明成果,并以此促进自身的发展,这反映出波斯民族善于向其他民族学习的优良品质。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1.(1)哥伦布 天花 (2)16 1亿种植园

2.(1)非洲黑人 (2)欧洲文化

3.提示

知识点二、1.(1)新西兰 流放罪犯的场所(2)金矿

2.(2)19

知识点三、1.(1)奴隶贸易 (2)苦力 (3)签署契约 (4)东南沿海

2.(1)加利福尼亚 (3)澳大利亚

3.(1)文化和生活习惯 (2)中华文化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点一]

史料实证 提示 (1)影响:造成非洲人口大量减少,社会经济倒退,长期贫困落后。

(2)影响: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体系进一步拓展。

典型例题 A 解题指导 根据图表数据,可知16—18世纪,被贩卖到美洲的奴隶数量不断增长,为欧洲殖民者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贩卖奴隶实际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之一,A项正确。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B项错误。黑人在大部分美洲国家都不是主要族群,C项错误。黑人奴隶在美洲不仅仅从事白银开采工作,还从事种植园劳动,D项错误。

[探究点二]

史料实证 提示 (1)原因:工业革命后,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人奴隶贸易受到限制,美洲劳动力短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苦力贸易合法化。

(2)不同:华工一般需要签订契约,披着合法的外衣;部分华工是受生活所迫成为苦力的。

典型例题 A 解题指导19世纪以来,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人奴隶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这推动了苦力贸易的兴起,A项正确。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1.(1)劳动力 (2)发达 非洲新兴工业 东欧

2.提示

知识点二、1.(1)战争 (2)欧洲 中东

2.(3)逐年增加

知识点三、1.(1)全球化 (2)多元一体

2.(1)北美 (2)欧洲文化 (3)多样性 文化认同

3.(1)苏伊士运河 (2)南方各省 (3)马来语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点一]

史料实证 提示 (1)特点:主要从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数量大致持平;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较快;移民分布比较广,美国、德国、西班牙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

(2)影响:带来美国经济发展所需劳动力的增长;多族群和文化的多样性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创新的活力;多元文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始终存在着不同族群间的矛盾与冲突。

典型例题 A 解题指导 根据图表数据,可知中国的出国留学生人数一直大于回国留学生人数,这说明大量留学生移民受教育国,A项正确;留学生教育有利于中国利用外国的教育资源,促进中国经济发展,B项错误;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移民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推动中国留学教育的主因,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留学生人数不断增长,故D项错误。

[探究点二]

史料实证 提示 特点:延续时间长、规模大;移民来源多样、文化各异;美国政府保护移民、文化认同较快。

典型例题 C 解题指导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随着外来移民的不断涌入,移民与美国民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移民持排斥态度,故选C项。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1.(1)东西 欧亚大陆 (2)制造丝绸 (3)大月氏 西域 凿空

2.(1)中亚 (2)唐朝中期 (3)海路

知识点二、1.(1)北面 (2)西迁

2.(1)成都 印度 (2)汉武帝

知识点三、1.(1)东罗马帝国 中亚 (2)瓷器 北非 审美

2.提示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点]

史料实证 提示 (1)特征:古代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往长久不衰;互动贯穿于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发展的始终。

(2)意义:加强了中国与欧、亚、非等地区的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丝绸之路的开通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范围;互动促进了全球文明的发展,古代丝绸之路是一部人类文明交往与联系的全球史。

典型例题 C 解题指导 题干材料中造纸术传入欧洲后,“羊皮纸被取代”,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文艺复兴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成为新教的工具,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D项。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1.(1)新航路的开辟 (2)欧洲东印度公司 西印度公司 欧洲

2.(1)工业化 北美 (2)交通工具

3.(1)世界大战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改革开放 国际分工

知识点二、1.(1)贸易 文化迥异 (2)文化 万里茶道 茶室 日本茶道 下午茶

(3)提示

文明开化 中山装

(4)欧洲 中下层 中国自身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点]

史料实证 提示 (1)历史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文化产业也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影响:加速了信息在全球的传播;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推动国家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化。

典型例题 C 解题指导 题干材料“中国的茶叶和其他地区的咖啡、巧克力、糖等物品”“开始成为欧洲饮食生活中的新宠”反映了国际贸易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商品主导了欧洲的经济贸易,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B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欧洲人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生产方式无关,D项错误。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1.(1)公元前334 国王亚历山大小亚细亚 (2)底比斯 推罗 波斯波利斯

2.(1)希腊文化 法老 波斯帝国 波斯人 (2)托勒密埃及 塞琉古王国 希腊化世界

希腊化时代

3.(1)希腊人 马其顿人 (2)安条克 亚历山大城 (3)荷马史诗 几何原本 阿基米德地球周长 神经系统 消化系统

知识点二、1.(1)蒙古 花剌子模国

(2)提示

2.(1)漠北 1275 马可·波罗行纪 列班·扫马 (2)色目人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点一]

史料实证 提示 原因:亚历山大及其后继者不断东征。政治特点:具有外来政治特色;具有希腊式的城市和民主政治;“希腊化时代”三足鼎立;专制王权还是比较明显。

典型例题 B 解题指导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古代希腊天文学家希帕克制作的水平仪是以巴比伦式样为依据的,埃及的几何数学知识也为希腊人所采用,这表明各地文化得以交流并相互借鉴,故题干材料主要表明的是各地文化之间的交融,故选B项。

[探究点二]

史料实证 提示 原因:元朝交通四通八达;东西方人员、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元朝首都成为欧亚大陆经济、文化中心。

典型例题 C 解题指导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伊利汗国颁行的纸钞完全仿照元朝的宝钞,并且印有汉文“钞”字,这说明元朝文化影响了伊利汗国的纸钞发行,表明东方文化西传并对当地文化产生了影响,故选C项。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1.(1)英国 非洲黑人 印第安人(2)有色人种 多元特征 多源性 多样性 美式 印第安人 教育 (3)美利坚人

2.(2)启蒙思想家 权力制衡 自由女神像(3)奴隶制

3.(1)西班牙 (2)西班牙语 (3)天主教拉丁舞 多神信仰

4.(1)海地 (2)巴西 (3)宪法 (4)考迪罗

知识点二、1.(1)大西洋 地中海 (2)拿破仑法典 (3)民主意识 (4)民主 独立

2.(1)沙皇专制 农奴制 (2)华沙 (3)农奴制 独立

知识点三、1.殖民国家 民族意识

2.外来文化 多样性

3.提示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点一]

史料实证 提示 (1)形成:在英语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印第安语等外来语言发展而成。特点:宽容性、开放性、多元化。

(2)文化理念:自由、人人生而平等、人民主权、分权制衡等。体现:发表《独立宣言》、制定1787年宪法,建立联邦制民主共和国。

典型例题 B 解题指导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故选B项。

[探究点二]

史料实证 提示 (1)变化:打破了印度传统封建制度;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组织机构,村社和种姓制度开始瓦解;掌握资产阶级思想和近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大增。

(2)评价:英国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攫取殖民利益;客观上有利于印度的近代化;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印度。看待:文化侵略一方面可以改变被侵略地区的文化状况,另一方面也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往往会保留自身的特色。

典型例题 D 解题指导 根据题干材料“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可知拿破仑征服德国横扫了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故选D项。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1.(1)民族独立 (2)自由 民主

2.(1)俄罗斯 奥斯曼 (2)印度 阿尔及利亚 (3)民族自决 (4)十月革命

提示

(5)尼加拉瓜

知识点二、1.殖民主义

2.(1)朝鲜 台湾 (2)丘吉尔 埃维昂协议

知识点三、2.(1)多样化 社会主义 甘地种姓 (2)儒家文化 (3)阿拉伯 基督教 阿拉伯语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点一]

史料实证 提示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充满好感;鼓吹民族自决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质疑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民族自决原则;激发了民族独立意识。

(2)特点:以民族主义为核心;立足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具有独特性;融合西方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益部分;说明印度民族独立的指导思想已经成熟。

典型例题 D 解题指导 “造路救国”反映了孙中山的救国思想,甘地提出的“回到纺车去”的倡议是为了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所以两人的主张都是围绕争取民族独立和自强,故D项正确。

[探究点二]

史料实证 提示 (1)主要特征:印度现代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既保留了自身传统文化,例如种姓色彩;又接纳了西方文化,例如采用了议会民主制。

(2)主要特点:融合东西方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新型文化。

典型例题 D 解题指导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印度现代化是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开启的,独立后又走向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故D项正确。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1.(1)太学 国子监 (2)学在官府 学塾 书院 白鹿洞书院

3.(1)大学区 洪堡 世俗化 (2)京师大学堂 1912 蔡元培 (3)国立清华

4.(1)全国教育工作 德、智、体 半工半读 高考制度 未来 科教兴国

知识点二、1.(1)纸草书卷 (2)简策 帛书

2.提示

知识点三、1.(1)巴尼拔王 (2)修道院(3)公共图书馆

2.(1)典籍 天一阁 (2)京师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

自主思考

提示 变化:图书馆作为传统的信息储存中心,在信息时代下,其社会功能不断演变。图书馆不仅是信息存储中心,更是信息整合与信息传播中心。图书馆获取信息的能力、识别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构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知识点四、1.(1)埃及 (2)牛津大学

2.(1)韩伯禄 张謇 南通博物苑 (2)蔡元培 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3)国家调拨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

3.(1)文化遗产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点一]

史料实证 提示 (1)性质:民办私学。特点:侧重弘扬儒家的伦理道德;读书与行为修养并重(或重视学生品德修养或教学与品性修养有机结合);教学内容相对固定。

(2)新特点:形式多样,官办为主;中学为主,兼习西学。影响: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传播了西方科技和工业文明;推动了中国教育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典型例题 B 解题指导 题干材料“没有教授管理……自由研究”“课程简而研讨周……玩索有得”突出了书院内部管理轻松,注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特点,故选B项。

[探究点二]

史料实证 提示 (1)关系: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宋朝学术的复兴与发展,宋朝学术的发展又促进了印刷业的繁荣。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过程:从竹简到手抄卷轴,而后发展为印刷书册。原因:竹简沉重,手抄简便;卷轴不便翻阅、收集和整理;印刷书册易于成书,成本较低,便于收藏保存。

典型例题 A 解题指导 题干材料“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说明历日字书、佛经需求的人众多,所以先有“雕板”,可知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涉及佛教的发展,没有体现儒学的复兴,故排除B项;C项只能反映佛经先有“雕板”的原因,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雕版技术的革新,故排除D项。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知识点一、2.(3)古物保存法 全国性文物普査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知识点二、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3)有效保护 (4)突出的普遍价值 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5)文化遗产

2.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保护遗产、传承文化

自主思考

提示 特征: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意义:保护它有助于认识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知识点三、1.雅典卫城

2.佛罗伦萨

3.(1)长城 明清皇宫 泰山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点一]

史料实证 提示 (1)含义:中央的正方形代表人类的创造活动,外面的圆圈代表大自然,两者密切相连,象征着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整个图案呈圆形,既象征全人类,也象征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

(2)历史信息:各缔约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它必须为此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资源,在必要时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进行国际合作。也就是说,世界遗产的保护应以本国为主,国际援助为辅。

典型例题 C 解题指导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时代变迁而变化,故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均错误,排除。

[探究点二]

史料实证 提示 (1)原则:完整性、真实性。

(2)原则:故宫的修复采用传统方式进行,侧重体现了真实性的保护原则;将颐和园附近地上架设高压线的方案改为地下铺设电缆,保护了颐和园周围环境的完整性。

典型例题 D 解题指导 《世界遗产公约》规定对于世界遗产要适度开发,不要进行报复性修复,故D项正确;全力开发推向市场不符合适度开发原则,故A项错误;世界文化遗产也不能封闭保存,这样就失去了文化的价值,故B项错误;“充分利用”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