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探究点一 书院教育的特点与意义
史料实证
材料一 宋初,文风日起,士子要求就学读书,但政府尚无暇顾及教育,一批由私人创建的书院兴盛起来。由于书院不属于官学体制,故都根据自己的需要聘请山长(注:指管理人员)或教师开设课程。书院基本以“四书”“五经”为教材,此外,程颐、朱熹等人的作品都列为书院的重要读物。书院的教学,除教师讲授外,还重视指导学生读书和自修,对学生道德品质方面也有严格的要求。
——摘编自陈元晖等《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材料二 清朝新建的书院达781所,其中民办占9.65%,官办占78.74%,其他占11.61%。从道光年间到清末,传教士在中国创办90余所教会书院,分布在30多个城市。洋务运动后,书院“假西学为中学之助,即以中学穷西学之源”“西学自当以中学为本而提纲挈领”。在晚清重臣张之洞设立的经心、尊经、广雅等书院中,传统经史之学占主要地位,也逐渐传播西学。甲午中日战争后,书院仍然固守传统教育模式,以经史之学为主,以培养科举人才为取向,远远落后于时代需要。1901年,清廷再次发布上谕,改书院为学堂。至此,书院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学堂及新式学校所替代。
——摘编自韩凌燕《传统书院在近代的变革》
互动探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宋书院的性质,并概括书院办学理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清朝书院与南宋书院相比呈现出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书院变革的历史影响。
论从史出
一、书院教育的特点与意义
(1)特点
①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②实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
④师生关系融洽。
(2)意义
①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
②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在办学管理领域,书院也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典型例题
毛泽东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一文中认为,书院的优点,“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课程简而研讨周,可以优游暇豫,玩索有得”。材料反映了宋朝书院在教学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 )
A.依照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
B.注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风气比较活跃
C.以理学为指导思想
D.不受官府约束,自主办学
题目立意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本题旨在通过对“古代书院”相关史料的解读,考查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探究点二 印刷术与印刷书的影响
史料实证
材料一 宋朝是印刷术普遍应用的时期,也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等类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是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材料二 三代漆文竹简冗重艰难,不可名状。秦、汉以还浸知钞录,楮墨之功简约轻省,数倍前矣。然自汉至唐犹用卷轴,卷必重装……且每读一卷或每检一事,绌阅展舒甚为烦数,收集整比弥费辛勤。至唐末、宋初,钞录一变而为印摹,卷轴一变而为书册,易成难毁,节费便藏,四善具焉。
——(明)胡应麟《经籍会通》
互动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印刷术发展与学术发展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说明我国古代书籍的演变过程及原因。
论从史出
二、印刷术与印刷书的影响
(1)印刷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促进中国文化、科技、经济在国际上保持领先地位。
②促进了中国先进思想的传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2)对欧洲思想和社会的影响
①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②鼓励了民族主义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兴国家。
(3)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人类文化和信息的传播方式,是人类文化传承、信息传播史上的开创性贡献,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
典型例题
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这说明( )
A.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
B.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
C.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
D.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
题目立意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本题就旨在通过对“古代印刷术”相关史料的解读,考查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