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由此推断出当时( )
A.社会动荡导致道教流行
B.传统儒家思想遭到冲击
C.信仰多元化倾向加深
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2.北宋儒学家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万物变化发展中使用了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用语。据此可知,《太极图说》( )
A.属于唯物主义哲学
B.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C.汲取了佛道的思想
D.完成儒学信仰重建的理论任务
3.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数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据此可知,当时( )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
4.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

据此推之( )
A.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
B.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
C.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D.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
5.郑观应在《易言》中写道,泰西列国“设有上、下议政院”“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这一认识( )
A.是对“中体西用”的具体表述
B.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C.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
D.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6.19世纪末,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郑观应此举( )
A.适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
B.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
C.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D.试图回避顽固派的攻击锋芒
7.19世纪末,湖南维新派一方面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反映了( )
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
C.维新派人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
D.“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
8.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课程表

据此可知,万木草堂( )
A.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B.摆脱了封建教育的影响
C.以培养革命人才为目标
D.受到“中体西用”思想影响
9.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下面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
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
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10.162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曾在《新工具》一书中提道:“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此语赞扬了这三大发明( )
A.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B.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转型
C.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D.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