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关系本质,从需要的层面去解决关系问题
直面关系本质,从需要的层面去解决关系问题
经营关系的三种方式
一段关系怎样才能长久呢?
长久之道,无非就是两个字:经营。而经营的核心法则其实就是爱与需求的供需平衡。
亲密关系也好,别的关系也好,要想持续、长久下去,都是需要经营的。如果能让关系整体上达到一个动态的供需平衡状态,关系自然就会持续下去,长久下去了。
美国心理学家威拉德·哈利提出一个情感账户的概念:在一对关系中,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彼此之间的关系像是在经营一个银行账户。
当你们的感情状态和个人状态相对较好时,就会给予对方更多的爱和滋养,像是给你们的账户里存款,把给对方的安慰、支持、欣赏、肯定、理解等养分存到账户里。
当你们的感情状态和个人状态相对比较差时,你就会向对方索取,索取不得则会发生矛盾和争执,这就又像是在你们的账户里取款,通过批判、指责、误解、冷落、争吵等方式把之前存入的养分给消费掉。
你们的情感账户就和银行账户一样,不停地在存入和取出,想要经营好自己的感情账户,就要往账户里多注入爱,想要不破产,就要有相应的能力以更好的方式处理自己的需求,减少矛盾的发生,不能让账户持续负债又没有能力偿还,否则迟早有一天你们的关系就会随着情感账户的破产而彻底地破碎。
经营,正是让供需实现平衡的方式。
无论你有没有在学习经营关系,其实你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经营着。常见的经营方式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自然经营。
自然经营就是你并不介意你们的关系相处成什么样,你只负责跟着自己的感觉随意地往前走,你不会去刻意地努力维护关系,也不会花费时间去思考你们的关系状态。在什么情况下人会选择自然经营关系呢?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就是这个人对你来说无所谓,有他和没他都差不多。你就会本能地去选择自然经营。
比如说,你跟一些陌生人的关系就会很随意,你不会过多地投入什么精力在他们身上,又或者你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你已经不想再多花精力维护旧日的友情关系,以往的旧关系对现在的你来说已经不再重要了,那么它是自然中断还是继续进行你也不大关心了,就随它而去了。
第二种情况是你很信任你们之间的关系。你很相信你对对方的重要程度,你相信他是不会离开你的,这时候你也会变得懒得去维护。反正他又不会走,反正不管怎样他都会一样待你,为了节能,你就会去选择自然经营。
比如说,你跟爸爸妈妈之间的亲情关系,好像你并没有刻意地去做过什么,就凭自己的感觉自由地表现。因为你知道你们之间有血缘关系,不会轻易地分离,所以你就会很放心,也会很信任你们的关系。
有的人在结婚之后就开始变得作了起来,不再维护自己的形象,也不再努力克制自己的脾气,他保持了最自然的状态来对待关系。这种人要么是觉得婚姻已经让他们失望了,维不维持已经无所谓;要么就是对自己太自信,太相信对方不会离开自己,太过信任关系的牢固性。
其实,自然经营并不是一件绝对的坏事,对自己来说,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在里面:在这种方式里,人是最大化地在做自己了,可以充分地体验到关系中的轻松和自由感。
第二种是盲目经营。
怎么叫作盲目经营呢?通俗一点说就是使用蛮力。你根据自己擅长的方式,并不去思考和迎合对方的需求,凭着本能瞎使劲儿,这个就叫盲目经营。
比如说,有的人结了婚之后为了展示自己是好妻子的形象,赢得丈夫的欢心,就拼命地做家务,或者是为家庭付出一切,特别操劳。在自己看来,自己简直要伟大到不行了,但是在丈夫看来,她却成了一个爱做家务的控制狂。
有的人在发表演讲的时候,很想让自己表现好,很想维护好和听众的关系,就会变得很紧张,很小心,准备超多的细节。结果却因给自己的压力过大,导致自己的表现并不好,并没有得到听众的欣赏,从而也没有达到他想要的关系效果。这也是在盲目经营。
盲目经营关系其实还是挺糟糕的,因为这会让很多人心生抱怨。
比如,你可能会觉得自己为家庭付出了这么多,熬成了一个黄脸婆,到最后对方居然不要你了,真是太没良心了!然而这个时候虽然你做了很多,但你根本就没有满足到对方真正的需要。在对方的体验里,你甚至是在无理取闹,你的付出在他这里根本没有得到吸收和转化,你的付出和他的需要是不匹配的,所以这种自以为是的盲目付出并不能达成一种关系的平衡。
比如说,有的人在工作中特别努力,从早上6点工作到晚上11点,每天像007特工一样特别拼命,这其实也叫盲目经营关系。你以为自己只要靠努力、勤奋就能得到老板的赏识。但最后老板却抱怨你工作效率太低,太浪费公司的资源,而选择把你辞退了。这时候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很委屈、很冤枉?
盲目经营关系时,你只是在跟着自己熟悉的那一种相处方式做互动,你只想用自己熟悉的、习惯的、擅长的方式去付出,不会去理性思考两个人之间的供需关系是否匹配,并且你还会理直气壮地陷入自己的逻辑里出不来:我这样做就是对的,你就应该看到、认可、接受并感恩我的付出。假如对方不领情,我还会觉得自己很委屈,抱怨对方是个坏人。
盲目经营关系就像是不看目标乱打枪一样。你“嗒嗒嗒”地把一万发子弹发射出去,胡乱地扫射一通,虽然会有命中目标的概率,但是效率却很低。所以说,盲目经营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用,有时候也是有效的,只不过性价比很低。假如你能够先找到射击目标,通过一些科学的训练,就会大大地提升成功效率。
盲目经营与自然经营相比其实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会让自己有一点危机感。在自然经营的状态里,对方的状态是被我们忽视的,我们像是一个瞎子行走在关系里,怎么舒服怎么来,想躺哪里躺哪里;关系进行到哪一步了,看不到也不想知道。如此一来,当关系出现裂缝且没有得到及时修复时,就有了破碎的可能。
盲目经营的破坏性虽然也很大,但是它的优势是能够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是被在乎、被重视的,两个人的关系是连接在一起的,这就为双方的亲密关系提供了可能性。
第三种是理性经营。
这就相对高级了,什么叫理性经营呢?就是你不只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去经营,你还会通过学习、思考去看到彼此之间的需要,然后采用有效的方式来经营关系。
理性经营是反惯性的。它需要你跳出自己熟悉的感觉和方式,尝试学习使用新的、不熟悉的、有点别扭的方式去处理。
理性经营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条路看起来很难,但长期来看也最省力。
判断需要没被满足的两个标志
理性经营的重要一步,就是要知道自己在需要对方。
当两个人产生冲突的时候,人会惯性地从对与错的角度去思考:都是他的错,或者都是我的错。当人们沉浸在对与错的问题里的时候,就很难安静下来去思考:此刻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当你在关系里受挫时,你首先要有一个意识:此刻,我有一个需要没有被满足。比起谁的错来说,更重要的是我有一个需要没有被满足。真正勇敢的人,敢于直面关系的本质,从需要的层面去解决关系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察觉自己需要的存在呢?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信号,就是负面情绪。如果你在关系里体验到某种负面情绪,那么你的内在一定有一个需要没有被满足。
有的人很不喜欢自己的负面情绪,觉得自己不应该有愤怒、委屈、受伤、难过、失望等这些让人变得不开心、不美好的情绪。但是你要知道负面情绪它没有错,它只是自己的需要没有被满足而自然呈现出来的结果。如果你的需要没有被处理,你的负面情绪是不可能凭空消失的。
比如,你因为伴侣总是不及时回复你的信息而很生气,那么这就可能说明,你有一个被关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当你去骂他不在乎你、不重视你、不爱你时,只会加剧你们之间的矛盾,而你的需要还是没有被满足。并且,你的这些行为会让你们的关系陷入“指责—辩解—指责”的循环里,让你们都更加看不到彼此的内心需要。
因此,你要学会观察自己的情绪,倾听自己的情绪,而不要任由情绪去攻击破坏你自己。你的情绪正在告诉你,你有一些需要没有被满足。而且,在关系里你的情绪有多浓,你就有多需要对方。
一个人的失控行为也是需要没被满足的标志。
在关系里,有的人会控制不住地对对方进行指责,歇斯底里,吵架,冷战,讲道理,威胁,逃避之后,又觉得自己不该这么对对方。实际上这些失控的行为只是一个人内心的需要没有被满足的结果。
你有多控制不住自己,你就有多需要对方。这个时候的你是那么需要对方,你怎么忍心再责怪自己不够好呢?
关系中的情绪和失控行为都是在提醒你:你很在乎这段关系,你很需要这段关系。以至于当对方没有按你的需求来表现的时候,你会受到很大的冲击。那么此刻,你最应该好奇的应该是:我内心真正的需要到底是什么呢?以至于让我对此有这么强烈的反应。
对自己好奇,愿意看见自己背后的需要,就是真正关注自己的开始。
心疼你自己
一旦意识到自己有需要,很多人会陷入自责里,觉得有需要是无能的、不好的,甚至觉得羞耻,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想竭力摆脱自己需要对方的状态,仿佛“自己需要对方”这件事是多么糟糕一样。
其实当你发现你在关系里有需要没有被满足,你要去心疼你自己。这么说不代表需要是不合理的,有需要是不对的、不应该的。你当然可以有需要,而且应该有需要。
有需求不是错误,而是悲伤。
因为你花了很大的力气想让对方满足你的需要,然而对方还是没有满足你的需要。你又是讨好,又是指责,又是愤怒,又是委屈,然而还是没有用,你依然没有被满足。即使如此,你纠结了又纠结,还是无法离开,也无法放下。这是一件很悲伤的事,也是一件很让人心疼的事。
当你在关系中有矛盾的时候,你最需要做的是心疼自己,而非责怪自己。你最需要想的是我该如何安抚自己,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非执着地去指责谁的错。
就好像一个人开车撞了你后逃逸了,这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是先报警呢,还是先指责对方呢,还是先看看自己哪里受伤了、严不严重?第二步又是做什么呢?哪个对你来说是更重要的呢?
需要有很多种被满足的方式,你要去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去处理,而不是执着地用某一种方式、执着地从某一个人那里获得。而有这些的前提,都是先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的需要。爱自己,就是先从关注自己开始。
这也是处理需要的第二步,心疼你自己。
识别自己的五种需要
处理需要的第三步是识别自己的需要。你自己得先去承认,自己在关系里是有需要的,不然你也不会傻傻地留在关系里。那么你还得去想自己的需要是什么呢?你自己得有答案。
那么,需要的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并不简单。我们讲了这么多,始终没有正面讨论过人内心的需要有哪些。需要金钱地位,需要优秀,需要早回家,需要勤劳上进,这些都是外层的需要。人内心的需要,有五种。
——安全感
——自由
——价值感
——意义感
——亲密
其中,亲密包括被关注、接纳、重视、尊重、陪伴、支持等。其他的需要,都可以归到这五种需求的缺失中。
识别需要,就是去一步步地领悟到,自己是缺失了这五种中的哪种心理需求。至于具体怎么识别,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里详细讲解,这也是本书的核心内容。
其他的需要,都是围绕着这五种需要发展出来的。也就是说,能够照顾好自己的这五种需求,你就是在做自己的理想父母,在二次养育自己。能够满足他人的这五种需求,就是在给他人提供爱,做他人的理想父母,二次养育他人,从而达到与他人建立和经营关系的目的。
照顾自己的需要
当你发现自己的需要后,你要理性地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处理自己的需要。你的方式按照优先级的排列顺序,可以有三种:
第一,选择用有效的方式改变他,让他继续满足你的需要。
第二,放下对他的需要,换个有能力且有意愿的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第三,自己爱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三种方法里,无论你选哪个都可以让你内心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不必产生矛盾。然而如果你执着于眼前这个人、执着于自己惯性的方法,你的需要就会持续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矛盾。
三种方法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种方法是换一种方式改变对方。
矛盾其实不是因为对方不满足你,而是因为你执着于用一种无效的方式来改变对方,比如说指责、冷战、讲道理等,这些常常是无效的。当你的方法无效的时候,你要思考:我可以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让他满足我呢?
可能有用的方式举例如下,毕竟,没人知道哪些方式是一定有用的:
一致性表达 真诚地告诉对方自己的需要是什么,而不是对方应该做的是什么。比如说,我希望你可以陪我,怎么陪。在一致性表达里,你可能需要保持低姿态,因为表达需求看起来就跟低头求人是一模一样的。
交换 如果你愿意满足我哪个需要,为我做什么,那么我愿意为你做的有这些那些。如果你不愿意满足我的哪个需要,那么我想收回来的付出包括哪些。你可以让对方权衡利弊,选择是否要满足你的某个需要。
示范 我希望你满足我的需要是哪些,我知道你并不会,因为没有人教过你,不过没有关系,现在我可以教你,你看看我是怎么满足你的,同时我也希望你能为我也这么做。
第二种方法是换个人满足你的需要。
包括离开这个人找个新的人,或者不离开这个人,只是在某个需求上找别人来满足。如果这个人就是无法满足你的需要,那你要思考的是:有谁是可以满足我的这个需求呢?我在哪里可以找到这个人呢?
比如,一位同学曾经说:“老公从来不曾认可我,还经常否定打击我,这让我感觉到自己很没价值。”那么她价值感的需要就没有在老公身上得到满足。
假如老公就是没有能力和意愿认可你,你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自己感受到更多的价值感呢?你可不可以在朋友和领导身上获得呢?你可不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发展更多的社会关系,以及帮助他人等途径让自己感受到更多的价值感呢?
没有什么需要是不可以被他人替代的。如果你感觉某个需要非这个人不可,无法被替代,那是因为你还有更深的需要卡在这里,你需要进一步深入地去识别。
第三种方法是自己满足自己。
自己满足自己,就是为自己做一些事,让自己好受一点。你可以去思考的是:我可以为自己做什么呢?
关系并不是满足自己需要的唯一方式,自己满足自己也是重要的方式之一。一个人,如果从关系中得到的满足多一些,他就可以为自己做得少一些。如果他为自己做得多一些,那么他对关系的需要就少一些。
看到对方的需要
如果你想跟对方拥有一段更和谐的关系,或者对方想要离开你,而你想要挽留他,那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去思考他的需要是什么。在他的内心,有哪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呢?你可以为他的需要做些什么呢?他可以在你这里获得什么呢?
学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你就离高情商关系大师不远了。
曾经有位姑娘跟我哭诉自己的自卑,嫌弃自己特别内向。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她的价值感是缺失的。虽然她的学习成绩很好,这是大家公认的,但我知道这样夸她是没有用的,因为她自己也知道这个事实,只不过她不以为然,她是因为自己的内向性格而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而非因为成绩。
于是我就夸她说:“我觉得你很文静啊,女孩子不一定非要叽叽喳喳的,我觉得文静的姑娘也很好的,让人感觉很舒服。”那一刻,她就被我的话治愈了。
实际上,我并没有对她施加什么魔法,我就是在那一刻发现了她内心的需要,并且去尝试满足了她的需要而已。所以,当你想要与他人建立或维持关系时,你只有先知道对方的需要,才能对症下药。
做内心强大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确信自己需要爱,都想要被温暖和关怀,都渴望自己的需求能够被满足。因为每个生命对圆满和丰盛都存在着本能的向往。可以说,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本能的、固有的情感需要,我们渴望被喂养,就像是生命的最初,婴儿渴望被妈妈全方位地照顾。
只是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妈妈,养育者在照顾我们的时候必然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疏漏。并且,因为养育者自身状态与能力的不同,他们在为我们提供养育的同时也必然会附带一些伤害。在我们长大后,那些没有得到滋养的渴望和需求会一直跟随着我们,压抑、深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并默默期待着重新得到浇灌后发芽,让真正的自我重新得到蓬勃生长的机会。
做内心强大的自己并不是硬撑,硬撑是很孤独的,是一出假装强大的独角戏。做内心强大的自己是我可以照顾好自己的需要,而非依赖于别人照顾。我可以把自己照顾得很好,自己能为自己的需求负责,使自己得到满足和圆满,让自己可以坦然、轻松、开心地面对这个世界。
当你对他人的依赖减少到可被自己接受的范围时,或者你可以用合适的方式去表达你的依赖时,你与他人的关系就会很自然地和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