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及育儿中的自由感
原生家庭及育儿中的自由感
一个人为什么要去强迫自己呢?因为他太理性了。那么,人的理性为什么会这么强大呢?其实还是因为害怕,因为害怕而去寻求安全感,为了寻求安全感而去认同或发展出很多限制性的规则,就会让人变得越来越理性。而这种害怕的感觉大多来自自己成长的经验,特别是在原生家庭里成长过程中的经验。
自由感形成的关键期
婴儿从一岁半开始,自我就有较为清晰的认知了。他想要自己决定自己,比如,他想自己控制自己的大小便,他想要从选择什么时候大小便和在什么地方大小便中来掌握自主的快感,他为能灵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感到骄傲。然而,孩子的父母却不会去理解这种愉悦感,反而会给予他一些限定:你应当去哪儿大小便,你应当在何时大小便。婴儿没办法,只能开始慢慢地被迫接受大人的规则:大小便只能去卫生间,而且睡觉前必须去一趟卫生间。
这个过程被弗洛伊德称为肛欲期,对大小便的控制是婴儿自主体验的重要来源。然而,自主体验的被剥夺不仅来自父母对大小便的控制,更是源自父母通过嘴、手、思想、语言、情绪等多方面的控制:“东西应该放在哪里,不应该放在哪里,如果不按规则摆放,就会受到惩罚。”“脚应该放地上,不应该放沙发上,不按规则放置也会受到惩罚。”“话应该这么说,不应该那样说,说了不应该说的话还要受到惩罚。”“情绪应该怎么表达,不该怎么表达,随意生气、随意哭泣都会受到惩罚。”即使没有受到惩罚,也不能随意地表达情绪。比如,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哭了,为了让他不哭,就会去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玩玩具,或者给他拍照片,让他看看自己哭的样子有多丑,来强迫孩子停止哭泣。
长大一些后,父母的这种无处不在的控制并不会减少。有些父母从来不会问你在想什么、你真正想做什么,他们只会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他们不会问你想不想学习,他们也不会问你想怎么学,他们只会告诉你应该这样学、应该那样学。他们不会问你想不想听话,他们只会告诉你应该听话。他们还会告诉你,应该懂礼貌,应该照顾别人的感受,应该上进,应该优秀,将来应该有出息、赚大钱。
单向输出的教育
很多父母的教育方式都是单向输出的,他们只喜欢输出他们自己的规则,不喜欢倾听你的想法。他们听不见你真实的需求,更不会主动去发现和满足你的需求。在父母的眼里,你怎么想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应该怎么做。然后,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你慢慢习得了这个模式,你就与父母做了一模一样的事,也不再关心自己是怎么想的,只关心自己应该怎么做。比如说,应不应该照顾别人的感受呢?你不会去问自己想不想照顾别人的感受,你只会告诉自己:“我应该照顾别人的感受。”至于你自己想不想,已经不重要了。
我们小时候是怎么被教育的,长大后就会变成什么样子。弱小的你只能选择听从父母的说教,不听话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结果。你害怕惩罚,害怕失去生存资源,父母的要求就会像圣旨一样重要,你会强迫自己去满足父母。有的父母会直接提要求,不符合要求还会打骂孩子。有些父母的要求甚至会变来变去。这时候,小孩子为了求得安全感,就不得不自己摸索出一个规律来满足父母,也不得不要求自我去遵循这个规律,从而获得最大化的安全感。
一位同学说道:“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我感觉家里并没有什么温暖可言,有的全是大声的指责和无尽的抱怨。我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会出错,就会挨打挨骂。我每天都活在提心吊胆里,没有人关注我心里的想法,我也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即使我认为他们是错的,也要听他们的。记得有一次,爸爸叮嘱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不要看葬礼的热闹。实际上,我没有看,可是妈妈不相信我,还是把我打了一顿。”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心中会积累多少恐惧,会多么害怕自己出错。他长大后就会形成这也不能轻易做、那也不敢轻易做的人生模式。
还有一位同学说:“爸爸很严厉,从小就要求我和弟弟听话,我俩不听话就要挨打。弟弟做错了事,爸爸也会责怪我没有管好弟弟,所以我也要一起被打。他还会让我们跪在地上,用竹条在屁股上打出血印子。爸爸打我们时,妈妈也很害怕,从来不敢发出声音替我们说话,她会当作没看见这一切。”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家庭中,一个弱小的孩子要怎样做才能安身立命呢?只有生成“看别人的脸色”“照顾好别人的错误”等规则,才能保证自己可以活下来。
小的时候,一个人如果体验到太多生存上的艰难、太多被惩罚的恐惧,那么他心中就种下了“害怕”的种子。这种害怕的感觉会让他丧失安全感。人在担惊受怕中是顾不上自己自由还是不自由的。
情绪化的教育
其实,父母除了会有意识地惩罚孩子,还会无意识地传达出一些恐惧来影响孩子。比如说,父母总是哀怨:“没钱的日子真是难受,没钱就会被人看不起,将来你一定要变得有钱,有了钱才能抬起头做人。”在父母这种潜移默化的说教下,长大后的你为了抬起头做人,只好依靠疯狂的努力来赚钱了。
有的父母的无意识抱怨也会影响到孩子:“你怎么总是不长眼色,不懂得体谅大人的辛苦?在家待着什么都不做,这么懒怎么能行呢?”孩子会因为父母的抱怨而心生焦虑,就会慢慢变成善于察言观色、善于照顾别人感受的人。实际上,你想做这些事吗?并不是因为你想做这些,而是因为你根本没有选择。也许你并不想努力,你并不想去考虑别人的感受。但是你感觉到,好像不这么做就是不行的。在你现实生活的体验中,不这样做,你就会失去在这个家中的归属感。
规则之所以能够植入你的大脑,是因为有恐惧作为土壤。那是父母给你的恐惧,是你不得不妥协的部分。
父母为什么要用强迫的方式去虐待孩子呢?
大多数父母都不会刻意虐待孩子,但他们的行为的确构成了虐待。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不是因为他们不爱孩子,而是因为这些父母早已习惯了自我虐待。这是他们学会的唯一的生活方式,也必然会用这种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