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几种价值感缺失
常见的几种价值感缺失
他说我不好,就是我不好
有很多人对被指责和被否定很反感,特别讨厌别人指责和否定他。每次受到指责和批评时,他就会很烦恼、很痛苦。
可是,指责和否定这一行为发生在对方身上,为什么听的人会产生强烈的反应呢?
我在“安全感”一章中讲过,这种原因之一就是,这威胁到了自己的安全,听的人觉得自己可能会面临惩罚。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有的人在被别人指责、被否定的时候,会体验到一种很不好、很糟糕的感觉,这让他非常排斥指责和否定。如果仔细体会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感觉在说:“他说我不好,我就感到自己真的不好。他说我不好,就是我不好。”
这句话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于对方对你说了什么,而是在于你认同了对方的话,把对方的话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了。或者说,对方说的话击中了你内心深处的怀疑,让你被迫把不好的地方暴露出来了。
一位同学这样说道:“我假期带着孩子和老公一起出去玩,结果晚上住宿的时候发现没有酒店可以住了。老公便开始指责我考虑不周,责问我为什么不提前订好酒店。我听到他的指责,很生气,便开始反驳,于是就和他吵了起来。”我邀请这位同学仔细感受一下生气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她回答道:“如果老公指责我,不认同我的做法,我就会觉得是自己没有做好,自己很差劲。”
这位同学之所以会着急地反驳老公,是希望向老公证明她并没有老公说的那样差。那她为什么要向老公证明自己是好的呢?她知道自己很好不就行了,为什么非要让老公知道呢?
因为她无法独自确认自己是好的,所以对于自我的评价就轻易地被老公的评价所击破了。她需要经由老公的同意,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好的。她也完全同意了老公:作为妻子,就是应该考虑周全,让家人满意。当老公不满意的时候,她就觉得是自己很差劲。
这种感觉就是:“你说我差,我就是差的。只有你同意了我是好的,我才能是好的。我不想感受到自己是差的,所以你必须同意我是好的。我要通过跟你吵架、要你闭嘴、反驳你等手段,来让你同意我是好的。”
此刻的她就像是一个没有能力为自己买玩具的小孩子,当她想要玩具而妈妈不给她买时,她就开始各种哭闹、撒娇、生气,来让妈妈同意为她买。
所以,其实并不是老公的否定让她丧失了价值感,而是她内在“他说我不好,就是我不好”的想法让她丧失了价值感。
“他说我不好,就是我不好”这句话有一个前提:就是我认为他是在说我不好。这句话中有两个重点:这个是我认为的;他是在说我不好。如果我并不认为他在说我不好,而是把对方的指责当成一种赞美,就不会产生价值感低的感受了。
比如说,你是一位爱美的女士,当对方说“你怎么瘦得跟一张纸片一样,都快被风吹走了”,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如果你一直在追求苗条,认为瘦就代表着美,那么你就不会认为对方在说你不好,你就不会伤心、难过,反而还会有点沾沾自喜。但如果你是一位男士,你体验到的就未必是开心了。你也许会觉得这句话是在说你不够健硕、缺乏男人味,是在说你不够好。一旦你认同对方在说你不好,并且认为“他说我不好,就是我不好”,那么你就会体验到不舒服。
有的人会夸女孩子“你好可爱”,听到的女孩子可能会觉得“你在说我丑”,理由就是,人面对漂亮的女孩子都会直接夸她漂亮,不漂亮的才会被说可爱。
所以,对方是否真的在批评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认为。价值感的丧失其实有两步:第一步,“我认为他这是在说我不好”;第二步,“他能决定我,他说我不好,我就是不好”。
有的人觉得:“第一步是对的呀,他就是在说我不好。”这只是你的心理现实,你需要核对一下:“你是在说我不好吗?”对方很可能会给你一个回应:“我只是想跟你说这件事,无关你好不好。”
奇怪的是,对于缺乏价值感的人来说,这个逻辑反过来却很难成立:“他说我好,就是我很好。”你可以去回想一下,当别人夸你的时候,你的反应会是什么呢?你也许会本能地马上回应:“哪里哪里,客气了客气了。”你可能会觉得他是在讲客套话,因为你并不相信他说这些话就可以证明你是真的好。
比如说,当他人对你说:“你好漂亮啊!你的气质真特别,你是我见过的最有个性的女孩!”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你可能会马上回应:“啊,谢谢谢谢,没有啦,没有啦。”在那一刻,你真的只是为了让自己表现得谦虚一些吗?其实,当你仔细体会自己受到表扬的那一刻时,你会发现,你的感觉是有些不耐受的,你认为自己并没有他说的那样好。好像突然有人给你戴了一顶高帽,让你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了。在那一刻,你内在的逻辑就是:“他说我好,我并不一定好。”
因此,缺乏价值感的人内在完整的逻辑就是:“他说我不好,就是我不好。他说我好,我并不一定好。”
可想而知,如果一个人怀揣着这样的信念,他将收获怎样的体验呢?他会把好的评价和感觉过滤走,只留下不好的评价和感觉。这说明了什么呢?
这只能说明他只对“不好”的感觉感兴趣,他只“喜欢”不好的自己。这也证明了他本来就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是不好的。只有自己不认可自己,才会在面对别人的指责和批评时立即认同,在别人说自己好的时候却那么犹豫、不确信。因为他心中有个“不好”,他在私下里已经评判过自己无数次了,价值感已经被自己拉低无数次了,所以就更听不得别人的批判了。若别人一评判一个准,他会是什么感觉呢?他就会更加挫败,这是多么绝望啊!
事情没做好,就是我不好
我们每天都要做无数件事。即使你感觉一天都无所事事,从你早上睁眼到晚上闭眼,也会经历无数件事。这就意味着必然会出现做得好的事情,也会出现没做好的事情。事情没做好,本来就是常态,可谓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你仔细回想:事情做好的时候你的反应和没做好时是一样的吗?
比如说,你今天按时起床了,这是一件做好的事情。你会有开心、愉悦甚至兴奋的感觉吗?你会夸奖自己“我真棒!我今天按时起床了!太棒了!”吗?你并不会。你会觉得,按时起床不是应该的吗?这有什么好高兴的。但是,如果你没有按时起床,影响到你的工作安排了,你便会开始责怪自己:“哎呀,怎么又赖床了,真是懒惰!每次都这样慌里慌张的,我真是个不自律的人!”
同样,当你按时到达办公室,你并不会觉得自己做得有多棒。但是,如果你今天迟到了,那么你就开始自责了:“真是的,只差了两分钟,我早起两分钟不就好了?我收拾东西快一点儿不就好了?我怎么可以这么拖延呢?我真是太磨蹭了!太不会安排时间了!”
事情做好了,人很少给自己正向的鼓励和反馈,会觉得这都是应该的,仿佛只有做出了大成就才值得庆祝和开心。但是,事情一旦做不好,就会很轻易地引起负面的感受,对自己进行放大化的批判。本来只是一件事没做好而已,却往往会把自己批判成个多么糟糕的人。
这样的人的内在往往有一个逻辑:“事情没做好,就是我不好。”
他会把自己的价值感捆绑在事情上,仿佛只有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对才能证明自己是一个很好的人。但凡事情没做好,他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这里有问题、那里有问题。
比如说,有一位同学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听不大懂,很难过,他就开始责怪自己怎么这么笨,理解能力怎么这么差。当他这么想的时候,他就会更难过,整个人被淹没到自责和悲伤中,课就更听不懂了。
其实,上课听不懂就能说明这位同学很笨吗?并不是。也许是这个课本来就很难,并不适合这位同学学习;也可能是老师讲得并不好,不利于这位同学理解。但是,这位同学直接把听不懂等同于自己是笨的:“我在听讲课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就是一个笨的、不好的人。”
还有的人因为不敢做错事情,所以变得小心翼翼或忍辱负重。比如说,在一段已经支离破碎的婚姻中不敢离婚的人,他会把自己的价值感建立在婚姻的完整上,认为一旦离婚,自己就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了。离婚代表着失败,他不能允许自己失败,因为失败就会把他的价值感全部夺走,所以他不能做不好的事情。那么,这样的人就会成功地被事情所绑架。
事情没做好,只是一个结果,这个结果由众多因素共同构成,有自己不够好的原因,有运气的原因,有任务难度的原因,有他人的原因。一个价值感低的人就只能看到自己的原因。
自己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是自己不够好,是自己没把握好机会,是自己大意了。而价值感低的人只能找到一个原因:“我不够好。”
“事情没做好,就是我不好”这样的想法正在剥夺一些人的价值感。同时,这个想法反过来依然不成立:“事情做好了,不能说明我很好,只能说明我正常,这件事只是偶然、侥幸。”
不管事情做没做好,最后的结论都成了“我不够好”。
别人不开心,就是我不好
人不开心的原因有很多,你永远不知道对面这个人会因为什么而不开心。不开心作为心情的一种,普遍存在于这个世界。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别人的不开心。当身边的人抱怨、哭泣、难过、委屈的时候,有的人就会去自动捡起这些不开心,会觉得“别人不开心,就是我不好”。如果是自己导致的别人不开心,那肯定是自己不够好了。如果不是自己导致的别人不开心,而自己没有去安抚好对方的情绪,那也是自己不好,这就是“见不得别人不开心综合征”。
一位同学说:“男朋友总是不及时回复我的信息,也很少跟我分享他生活中的感受和事情。有时候见他不高兴,问他怎么了,他也不爱跟我分享。这让我很失落,因为这意味着他不喜欢我,我并没有特别吸引他。一定是因为我不够好,不够有魅力,他才不那么喜欢我。”
这位同学的逻辑就是:“男朋友不开心,代表他不喜欢我。他不喜欢我,就是我不好。”
这个同学的推论听起来非常有道理:如果自己变成一个魅力四射、极度优秀、完美的人,好像就可以拯救男朋友的不开心了,男朋友好像就没有理由不喜欢自己了。也许,你变成一个魅力四射的人,的确会让男朋友开心和喜欢。但是他不喜欢现在的你,只能说明你不是他喜欢的类型,但他的品位能说明你不好吗?
有很多人很怕面对冲突,在人群中,永远是那个人畜无害的老好人,见不得别人不开心,仿佛别人一旦不舒服就是自己的责任。
比如说,喜欢讨好的人会特别害怕别人不开心,对他人的情绪特别敏感。好像别人生气了,一定是因为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惹得别人不开心了。
更敏感一点的人则是这样:
“他不理我了,都是因为我不好,就是说明我不好。”
“他想离开我了,还不是因为我不够好。”
“天要下雨了,都是因为我不好。”
“美股跌了,都是因为我不好。”
……
是不是越听越离谱?自我价值感低的人会把他人的情绪与自己好不好做捆绑,会把外在很多东西都跟自己做捆绑,以至于随便发生一件不够好的事,都可以触发“都是自己做得不好、做得很差、自己很差劲”的开关。
听起来,他们的影响力好大呢,好厉害。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恋呢?
别人比我好,就是我不好
当你看到另一个人比你聪明漂亮的时候,你第一反应是怎样的呢?
你是会觉得“她很聪明,也很漂亮,我很欣赏她,很想跟她做朋友。她一定会很欣赏我的才华,我们会很愉快地做朋友的”,还是会觉得“哇,她是如此聪明漂亮,与她相比,我简直土死了。我又没有她漂亮,真是该死”?
无论你多努力,你都不可能是世界第一。你最多能做到某个领域、某些时刻的第一。比如,林丹曾经打羽毛球全球第一,比尔·盖茨曾经赚钱全球第一。但他们也做不到所有时候、所有事情上都是全球第一。
这就意味着,你在某些时候、在某些地方必然比某些人差。
这是件很正常的事实,但有的人就是很难接受。他们一生都在追求优秀,他们的目标就是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一旦见到了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他们就会立刻激发自己的自卑情绪。他们会觉得:“他比我好,就是我不够好。”
他们特别喜欢跟别人比较。当他们发现自己比别人好的时候,就会自动忽略这些人,转身去对比更好的人。一旦自己被比下去了,就感觉自己是如此的差劲。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差,就自动等同于自己很差。
实际上,别人比你好,说明了什么呢?
这说明对方实在是太优秀,说明对方有特长。这能说明很多,但对价值感低的人来说,这只能说明自己很差,完全不会去想别的可能。
价值感低的人缺少全面评估自己的能力。健康的价值感是这样的:“虽然你钢琴弹得比我好,篮球打得比我好,但我写字比较好,性格比较好,我依然觉得我跟你一样是好的,大家都可以在一起平等地交往。我的某些地方不如你,但我的整体并不比你差。”
当你秉承着“别人比我好,就是我不好”的想法暗暗与他人比较时,你的生活无疑就会到处碰壁,渐渐被挫败感淹没。总有一天,你要明白,你不是超人,你不是完美的,你有不如他人的地方是必然的。而这个不如别人的地方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必然存在的,并不能代表你不好、你很差。这种无意义的比较并没有任何益处,更不能帮你提升价值感。
我有某缺点,就是我不好
当你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时候,你内心一定先有了一个自己应该成为的样子,那就是你认为自己“正常”的标准。但是,如果你去问一个人:你觉得正常的自己应该是怎样的?他会给你一个令你惊讶的答案。
一位同学说:“我觉得自己特别不自信,很怕上台演讲,一上台就紧张,特别害怕讲不好,结果往往确实讲得不好。”我就问他:“你觉得怎么样才算讲好了呢?”
他说:“我自己的标准是,上台很自信,不紧张,说出来的内容可以让大家眼前一亮,让大家觉得我很优秀、很有想法。”
可想而知,在这个标准之下,他只能觉得自己讲不好了。他心目中有个他应该成为的样子,而现实中他不是这样的,这就说明了他和理想中的自己有差距。
还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就应该是第一,所以他们觉得“我不是第一,就是我不好”。每当他们没有争得小圈子里的第一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糟糕透了。他们说服自己的原因包括:“别人都能得第一,我为什么不能?”好像得第一才是正常的事。
每个人都有理想化的自己的样子,这很好。可是,如果你没有成为理想中的样子,就说明了你是不好的吗?
如果你觉得这样就是自己不够好,很可能是你潜意识里故意要感受低价值感。你只想要设置一个过高的目标,让自己做不到,然后你就能成功地感觉到自己很差劲了。
比如说,跑步很难吗?你擅长跑步吗?脱离了情境,这种讨论没有任何意义。跑一百米听起来不难,但是要你五秒钟跑完一百米就很难了。所以,当你觉得很难的时候,你一定是习惯了给自己设立高目标,来让自己感觉到自己很差劲。
不是你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而是在高目标的衬托下的你不够优秀。你把目标设置得越高,你就会越挫败。但如果你愿意给自己时间、耐心,静下来,慢慢去做一件事,你就会体验到价值感了。
当你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时候,你可以先问问自己:你觉得好的自己应该是怎样的?描述得越具体越好。然后,以客观的眼光再去评估一下自己的标准,看看是否过高了,实现起来是不是过于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