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不自由表现

常见的不自由表现

别人的要求如何让你不自由

人生存在社会上,被他人强迫是在所难免的。每个人都是独立、有自由意志的个体,都会渴望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去做事,并希望得到别人的配合。我们在行使自己的自我时,就会影响到别人的自我,对别人形成控制。所以,只要你与人交往,就会被别人要求。

对有些人来说,他们不喜欢被别人要求、控制,觉得自己被强迫了,非常不舒服。这时候,如果他们选择忍耐,不去为自己的不舒服做点什么,那他们就是不自由的。

比如,有一位同学说:“我被借调到其他部门,但是我不想在这个部门工作,心里有委屈,却不敢表达,每天上班都感觉非常心累。”

对于这位同学来说,委屈是他非常真实的感受。他的委屈告诉他,他并不想被调到其他部门。

这时候,他获得自由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让他的大脑尊重并听从内心的感受,想办法不去其他部门;

第二,去发现其他部门带来的好处,让内在感受接纳去其他部门这件事。

无论是让感受跟随理性,还是让理性跟随感受,只要这两者方向是一致的,他就可以实现身脑一致,获得自由。

如果要选择让大脑听从内心的感受,那么这位同学可以做的事情就太多了。比如说,可以去向领导表达自己的需求、不满和委屈;也可以去跟领导谈判,分析利弊,希望领导能够考虑自己的建议;甚至还可以给领导送点礼物,哄领导开心,从而让结果往感受愉悦的方向发展。无论你做什么,当你在为自己的愉悦感受负责时,你就是自由的。

领导同意不同意是一回事,你有没有为内心的需求争取过则是另外一回事。假如你争取失败了,你就可以去做别的选择了。

别人的控制、要求、强迫从来不会让人失去自由,让人失去自由的是我们内在“必须顺从”的逻辑,是“如果别人有要求,我就必须顺从”“当别人控制我,我不应该去反抗”的懦弱。

一个人一旦觉得自己应该顺从,那他就会放弃维护自己的需求,从而让自己处于委屈的状态。这种委屈一次两次还好,随着委屈的积压,人最后就会暴怒。在顺从的内在逻辑下,你就让自己陷入了一个矛盾的僵局:从感受上来说,你想坚持自己,不想妥协;但从理性上来说,你又觉得应该去满足他们的需求。你无法化解这个冲突,最后就会以暴怒的方式展示出来:“你不要对我有要求了,我不想顺从你了。”

所以,其实让我们失去自由的从来不是别人的要求,而是我们内心的懦弱。

别人的嫌弃如何让你不自由

别人的嫌弃、指责、批评也是常见的现象。很多人对此的反应就是暴跳如雷或委屈无比,觉得自己不应该被这么对待。但其实别人如何用语言评价你是别人的事,你怎么做是你的事。为什么别人的评价能轻易地刺激到你呢?

一位同学说:“公公嫌弃我直接用水龙头接水洗手,觉得这样用水多,我非常生气。我觉得公公管太多了,连用水龙头接水洗手都要管。”

我跟她说:“对啊,没毛病啊,用水龙头接水洗,是不如接到盆里洗省水啊,我同意你公公的论点。但公公是对的,并不代表你要改正。”

对这位同学来说,她体验到的是公公的嫌弃。她压力很大,觉得怎么连洗手都无法自己决定,都要被管束。可让她不自由的是公公的嫌弃吗?其实是她内心的“如果A,我则B”的想法:“公公嫌弃我,我就必须改。公公说得对,我就必须改。”

她说:“不然呢?”我接着说:“谁规定了因为公公的嫌弃,媳妇就一定要改呢?虽然浪费水是错的,但是谁规定直接用水龙头接水洗手就是浪费水呢?”

选择或不选择节约是你的自由,你可以大方承认呀。如果这是在他家的话,你就尊重一下人家的规矩,没办法,毕竟你用了人家的水。但要是在你家的话,性质就不一样了。

她接着说:“这会导致冲突啊。”这时候,她内心的逻辑就变成了“我为了不跟公公冲突,选择了顺从公公”。

为了不和公公冲突,你可以选择妥协,这是没有问题的。这和“公公嫌弃我,我就必须改正”是两种不同的内在动力和感觉。

让我们不自由的并不是别人的嫌弃,而是对于别人的嫌弃,我们失去了选择能力。是你内心中“一旦别人嫌弃我,我就必须改正”的逻辑让你不自由了。除了改正外,面对别人的嫌弃,你还可以这样:

嫌弃合理,就是不改;

讲得正确,就是不改;

你说得对,就是不改;

即使冲突,我也不改;

如果你先改,我可以考虑后改。

但是这样的决定是需要勇气的,你敢吗?自由的一部分,就是敢于面对冲突的勇气。

事情太多如何让你不自由

生活中的事情是无限多的。一个人只要去选择做事,就能找到无数事做。但如果他开始选择不做事,他就会很轻松。对有的人来说,他总能找到做不完的事,把自己弄得很忙,然后特别累。

一位同学说:“在工作中,同事不按照公司规定的标准来做事,导致我接手她的工作时还要重新再做一遍,我很愤怒。”

是什么让这位同学愤怒了呢?

是同事不按规定操作吗?那你可以要求他把工作做得合乎规定再交接给你啊。如果他不做,你也可以不做啊,反正糟糕的结果不是你导致的。被追究起来,你也有理由。但这个同学做不到,因为他有一个逻辑:

“如果工作有出岔子的可能,我就必须做好。如果别人不做,我就必须做。如果工作没有完成,我就必须做完。”

如果一个人内心有了“必须做完、做好”这样的想法,就足够他不自由了。为了做完、做好,他就会忽视自己的感受,不顾自己的情况,强迫自己去完成。

所以,事情多本身不会导致人不自由,必须做完、做好的理性要求才会让自己失去自由,对事情没做完、没做好的悬浮状态不耐受才会让人失去自由。有人觉得必须这样啊,却很少会深入想想:为什么必须呢?谁规定必须呢?

另一位同学对儿子玩手机很愤怒。她觉得儿子玩手机不学习,她就要花心思操心他的学习成绩,要督促他写作业,要叮嘱他在学校好好表现,还要担心他成绩不好以后考不上好大学,过不上好日子。但是,她又觉得自己总是操心儿子,就没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她就会变得很不自由。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想法让她失去自由了呢?

“如果你不管自己,我就必须管你。如果你不操心自己的未来,我就必须操心你的未来。如果你学习不好,我就必须为你的学习负责。”

其实是“我必须管你”“我必须对你的学习负责”“我必须为你的未来负责”等想法让这位妈妈给自己找了烦恼,从而让自己不自由了。

事情本身不会让人不自由,必须做这些事的想法才会让人不自由。

除了要求自己必须做什么,要求自己不做什么也会让人失去自由:明明想骂人,却忍着不骂;明明不想忍耐,却要求自己必须忍耐,人就会变得不自由。

平凡和普通如何让你不自由

生活中,有很多人特别努力地在赚钱,他们仿佛背负着亿万元的债务。当你邀请他们一起出游、一起聚餐时,他们总是没时间。当你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拼命的时候,他们总会一脸无奈地告诉你:“没办法啊!我也不想这样,但是总得去赚钱啊!”

这些努力的人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呢?他们到底要赚多少钱呢?为什么他们不肯停下奋斗的脚步呢?努力是个好品质,但努力就是必需的吗?人有不努力的自由吗?

一位同学说:“我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上班制度是‘996’。我感觉自己忙得都快没了喘息的时间了,每天起早贪黑的,感觉自己实在是太辛苦了!”

我问他:“工作这么累,那换个工作行不行?不工作行不行?”他坚决地回答:“那怎么行!没工作了,怎么吃饭养活自己?这家公司虽然忙,但是薪水还可以,我这么年轻,正是挣钱的年龄,我可不能不上进啊!”

仔细一想,其实养不活自己只是一个虚幻的恐惧。不努力和不工作完全是两回事,轻松工作最多平凡,不会导致养不活自己。这个同学真正如此拼命其实是因为这几个逻辑:

“如果我有时间,我就必须用来上进。”

“如果我现在平凡,我就必须努力。”

“如果未来不足够安稳,我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赚钱。”

有很多焦虑的人就是如此,他们对闲着不耐受,一旦体验到了自己有空闲时间,就必须用力把自己填满。有的人对自己的平凡不耐受,一旦体验到有落得平凡的可能,就必须用努力来把自己填满。还有的人在体验到自己闲着的时候,便会用“偷懒”评判自己,一旦他们发现自己还有多余的精力,就会要求自己不能偷懒。

对这样的人来说,累、压力、焦虑、忙碌才是正常的状态。对他们来说,如果没有进入这样的状态,就必须努力、上进、加油。

别人的不开心如何让你不自由

有同学说:“在亲密关系中,我经常感觉到对方的负能量。跟对方在一起,我感觉好沉闷、好压抑。如何在不太理想的亲密关系中获得轻松和自由呢?”

其实在亲密关系中,对方有抱怨、委屈、伤心等负面情绪是常态。每当被负面情绪困扰的时候,有的人就会觉得压力很大。这种情况在亲子关系中也大量存在着,有的母亲会在孩子哭泣的时候变得十分烦躁,会禁止孩子哭泣,不让孩子委屈,更不能表现得脆弱。

别人的不开心,尤其是亲近的人的不开心,会给一些人带来特别大的心理压力。实际上,我们思考一下:不开心是别人的事,为什么另外一些人的不开心会让自己有心理压力呢?别人的不开心是怎么影响到自己的呢?

当一个人对别人的不开心有恐惧的时候,他便丧失了安全感。当他有压力感的时候,是因为他的一些内在逻辑让他失去了自由:

“一旦对方对我失望,我就必须照顾他的心情。”

“如果对方不开心,我就要对他的不开心负责。”

“如果他的不开心是我导致的,我就要负责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他们的内在就开始产生矛盾了。在感受上,他们真的不想去管对方的这些糟糕情绪,况且自己的情绪也并不好,还要去负责另外一个人的,就会特别累。理性上来说,他们又觉得这样做是对的,是自己的责任,是自己应该做的。尤其是他们觉得这是自己导致的,就更加无法逃脱这个逻辑的魔咒了。因为他们从小就知道“自己的错自己承担”这样的道理,就更加觉得应该去照顾好对方的情绪。

当你既不想去照顾对方的情绪,又觉得应该照顾对方的情绪时,聪明的潜意识就想出了回避掉这个冲突的方式,你就会去要求对方:“你不要有负面情绪了,不要不开心了,不要有委屈了,不要有脆弱了。”这样你就既不用管对方,又不用做不愿意的事了。

可是,谁说别人一有不开心,你就必须管他呢?谁说的因为你导致了他不开心,你就要负责呢?负责是一种选择,从来不是必须。照顾别人的不开心是一种善良,不是义务,即使是你导致的。实际上,你也经常见到把自己的不开心“甩锅”给别人的行为,但是你又会觉得这样不好。可又是谁规定的不可以呢?

对于别人的不开心,你觉得压抑,是因为你丧失了边界感。你无法让他们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你想替他们安抚他们的情绪,可是你的能力和意愿又不够,于是你就开始痛苦了。

还有的人不喜欢社交,更喜欢自己待着。他们觉得社交很累。其实社交分为滋养型社交和消耗型社交。在滋养型社交里,人的情绪是被照顾的,因此是被滋养着的。而消耗型社交则是他觉得自己必须照顾好别人的感受,必须迁就别人。在这样的消耗关系中,人就会体验到社交的压力。

在消耗型社交里,人是不自由的。当你跟别人相处感觉有压力的时候,你要问问自己:

“我在要求自己必须照顾对方的感受吗?”

“我在要求自己必须听对方的吗?”

“我在要求自己必须为对方的不开心负责吗?”

“我在要求自己必须付出什么吗?”

逃避是如何让你不自由的

逃避是一种虚假的自由。

逃避只是暂时性地通过逃离充满压力的环境来实现短暂的轻松。逃避看起来实现了轻松,其实内在的逻辑并没有发生改变。一旦回到原来的环境里,压力又会席卷而来。

逃避社交

有的人不喜欢社交,更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他们觉得社交会让自己很累。他看似实现了不跟自己不喜欢的人待在一起的自由,实际上,他真的享受一个人的时光吗?当他一个人待着的时候,他是真的特别喜悦呢,还是并不喜欢这份孤独呢?如果他并不喜欢这份孤独,他为什么要排斥和他人在一起呢?

在滋养型社交里,人是被滋养的,是满足的。人因为不耐受寂寞和渴望与他人产生联系而去社交,在社交的过程中与他人互动,收获了关心和支持,他就会感到很快乐,就会喜欢上社交。

而消耗型社交则是他觉得自己必须先照顾好别人的感受,必须先去迁就别人。在关系里,他预设了自己是一位付出者,他不敢安心享受他人的给予,他总是在担心别人会不会嫌弃他的缺点,总是在注意着要给对方留下好印象。那么,在这样的关系中,他就会体验到社交的压力,他会觉得很累,会消耗自己。当发觉收获的肯定与自己付出的精力不成正比,他就会放弃与人社交,来避免自己的精力耗损,他就会讨厌社交、回避人群。

通常,回避社交的人丧失自由的逻辑是:

“当别人有不开心的可能,我就必须先去照顾他的感受。”

“当别人在我面前时,我就必须表现出好的一面。”

在这两个逻辑的加持下,人在社交中就体验到不自由,就会想逃避。他会用“我不跟不喜欢的人待在一起”“我不去参加我不喜欢的场合”来让自己确信可以对自己的喜好保有选择权。表面上看,他确实没有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他很自由;实际上,他的内在还是被规则束缚着,还是不自由的。

当你感受到孤独,并且你并不享受这份孤独时,你所谓的自由就不是真的自由,而是一份虚假的自由,只是你逃避关系的一种方式。你之所以逃避关系,是因为你依旧被自己的“必须”所限制着。

逃避亲密

不仅仅是远离人群,离开亲密关系也是如此。有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受挫,会因为承受不了压力而选择分手、离婚。

有的人会抱怨对方“总是情绪低落、情绪化”,实际上,抱怨的人内在的逻辑可能是:“如果他情绪低落,我就必须为他的情绪负责。”

有的人会抱怨对方“总是很懒,不干家务活儿”,实际上,抱怨的人内在逻辑可能是:“如果他不干家务,我就必须做家务。”

这些内在逻辑会让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对对方的低情绪、懒等状态没有耐受力,然后就会为了逃避这份感受而选择离开。他看似实现了离开的自由,其实他内在自设的限制性规则才是让他不自由的根本,是他逼自己付出、逼自己必须做什么的逻辑让他失去了真正的自由。就算他离开了这个人、这段关系,等他再换一个人相处,他依然会对这种压力感到不耐受,他仍然会继续纠结或离开,他依然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逃避工作

工作也是如此。有的人因为压力大而离职,因为不喜欢某个老板、同事而离职。这时候,表面上他们只是想逃避某个令他们不舒服的人,可是内在的逻辑依然可能是:

“当别人有要求,我就不能拒绝。”

“当工作没做好,我就必须做好。”

“这事安排给我,我就必须负责。”

实际上,他们都是因为无法做出维护自我的选择,所以选择了逃离环境。虽然暂时摆脱了充满压力的环境,但他们内心的逻辑并没有改变。他们只是形式上逃离了压力,内心依然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再进入下一份工作和关系的时候,因为这种模式还在,旧的压力就会重演。

我并不是说逃离是不可以的,而是当你想逃离一段关系或工作的时候,你可以先问问自己:你是为了什么而想离开的?是因为你想追求新的呢,还是因为你无法耐受旧的,想要通过离开解决呢?

因为有所追求而选择离开,你的世界会越来越宽,因为你正活在积极生活的路上。而因为逃避而选择离开,你可以暂时摆脱压力,却很难在关系中去思考自己的内在模式的真相。

每次感到不舒服,不要着急逃离,而是先去思考:“我在强迫自己想出面对的方式吗?”

当然,你也不是非要留下来。你需要厘清你内在的逻辑,你可以因为一些现实原因而离开,却不必因为对自己的逻辑不耐受而离开。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真正内心自由的人从来不需要到荒郊野外,而是在红尘之中依然可以保持内心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