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感缺失的本质
价值感缺失的本质
失去价值感的逻辑
一个人在体验到没价值感的时候,他所使用的逻辑就是:
外在发生了什么,代表了我不够好。别人对我做了什么,就是因为我不够好。我做了什么、有了什么、没有什么,统统都是我不够好。总之,只要一个事不是我理想的样子,那么原因只有一个,能说明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不够好。
在这个逻辑的加持下,人想证明自己不够好简直是太容易了。比如说:
“如果别人不开心,就是我不好。”
“如果别人嫌弃我,就是我不好。”
“如果别人指责我,就是我不好。”
“如果事情没做好,就是我不好。”
“如果我迟到了,就是我不好。”
“如果他抛弃了我,就是我不好。”
“如果他出轨了,就是我不好。”
……
你可以检查一下你是否有这样的逻辑,以至于不知不觉地让自己的价值感缺失了。
方法就是找到某事A背后的象征。你可以这么问自己:
XX你对来说意味着什么?
XX说明了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价值感稍低一点的,会觉得:考试没考好,就是我不好;没赚到钱,就是我不好;被领导骂了,就是我不好。
价值感特低的人,则觉得:太阳升起来了,就是我不好;太阳落下去了,就是我不好;今天下雨了,这说明我不好;今天晴天了,这说明我不好。别人过得比我好,说明我不好;别人过得比我差,说明我不好。
不要听着很夸张。
你看别人是如此,别人看你亦如是。你低价值感的捆绑逻辑,和捆绑在太阳上没有本质区别。价值感低的逻辑,就像是吸附一样,遇到相关的情境,马上要把“我不够好”吸附上去。
反过来,价值感极高的逻辑就是:
我过得不好,都是他不好。而我是好的,我没有问题。我简直太好了,他简直太差了。
没有价值感,是因为自我攻击
价值感低的核心成因就是自我攻击。
价值感低的人总会有意无意地去证明自己不够好,就像自动吸附一样,有点风吹草动就能马上联想到是因为自己不够好。
他们会把自己的价值感捆绑在外部的某些东西上。别人不开心,事情没做好,别人说他不好……很多事都可以跟自己做捆绑。这种捆绑就是“一荣俱荣,一毁俱毁”:如果他捆绑的东西破碎了,他的价值感也就跟着破碎了。
这个过程其实是潜意识主动发起的,所以是自我攻击。一个人会主动发起“我这里那里不够好”的认知。虽然价值感低的人对于别人的批评不耐受,但其实他们的内在正在对自己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攻击。
一旦把价值感与外部事物进行捆绑,体验到价值的条件就会变得非常苛刻。比如说:
我有多少钱才可以证明我是好的,我有几套房子才说明我是好的,我在多少岁之前谈过几次恋爱、多少岁之前结婚成家才能证明我是好的,我在恋爱关系中是个懂得照顾别人情绪的、高情商的人才能证明我是好的,我在公司做到什么样的职位、年收入达到多少才能证明我是好的……
你是不是也经常这样来求证自己是好的呢?那么,为什么你的好非要依附在这些条件上呢?假如去掉这些条件,你还是好的吗?你还可以确信自己是好的吗?
我的本质就是不够好
自我攻击的效果就是不断验证自己不够好。表面上看来,一旦发生了A,我就很容易感觉到自己不够好。实际上是人先觉得自己不够好,然后很容易找到证据证明自己不够好。潜意识在说:“看吧,你果然是不好的。”
你不敢确信,因为你不敢相信自己的存在就是一种价值。你不敢相信不需要刻意地努力和付出,你自然的行为就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价值。你不敢相信“我的本质是好的”,是不以外在的事物为转移的。你内在有一个“我的本质是不好的”的信念。这时候,你就要通过自我攻击来验证自己的内心事实。
表面上,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所以你才要疯狂地去“赚取”“自己是好的”的资本。你把自己的价值感绑定在金钱、名誉、爱情、贡献、讨别人喜欢等东西上,这些外在的声音和事物成了你的主人。实际上,你越是依赖外在的这些东西所给予的价值感,越说明你内在价值感的脆弱。
一个人越是追求什么,越在说明他内在缺什么;越是渴望证明自己是好的,越在说明“我的本质一点都不好”。
自我攻击不同于自我反省
自我攻击不同于自我反省,两者的本质有着很大的不同。
自我反省是为了让结果更好,为了让下次不再遭遇同样的局面。而自我攻击的目的则只是证明自己很差。
结果的成因因归因不同而有所不同。归因就是你解释一个现状的原因,即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现状。
价值感低的人在自我攻击时使用的归因逻辑为:“事情失败了归因为我,事情成功了归因为偶然。坏事归因为我不好,好事归因为偶然。凡是糟糕的结果,都是我不好导致的;凡是好的结果,都是偶然、运气。”
而价值感高的人擅长自我反省,其归因逻辑为:“事情成功了,归因为我很棒,是我努力、有能力的结果。事情失败了,归因为偶然、运气,并不是因为我很差。”
自我攻击的人会把原因作为不可控的因素,改变起来很难,这样可以让人感觉到绝望。自我反省的人则会把原因作为可控的因素,是可以被改变的,这样会让人感觉到希望。
所以,自我攻击和自我反省的本质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找出来的原因是否是可改的、好改的。如果是可改的、好改的,那么说明这样的反省还是很有意义的,它会促使你变得更好。如果你找出来的原因是非常稳定的一些因素,很难改,那么你就是在打击自己的价值感。
比如说,一位同学抱怨道:“我现在的婚姻特别不幸福,我真是瞎了眼,才选择了这样的人作为我的伴侣,我真是太懊悔了!而我现在还没有能力离开这个人,我真是太软弱了!”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把自己的失败稳定归因的例子:“我的不幸是当初的选择导致的,那时候我瞎了眼。我的不幸是软弱导致的。”
首先,当初的选择是可控的吗?我们不能让时光倒流,所以,曾经的选择是完全不可控的,我们只能选未来。而这位同学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为一个不可控的因素。
其次,软弱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特质。把原因指向为自己太软弱,也就是指向自己内在稳定的特质,这就会形成一种自我攻击。
那自我反省的原因是怎样的呢?
如果这位同学把婚姻的不幸定义为“我为了安全感而不选择离开”,这样的归因就变成可控且可改的了。他就可以去想办法调整自己的安全感,从而改变婚姻不幸福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