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及育儿中的意义感
原生家庭及育儿中的意义感
父母自己不爱这个世界
你能否能跟一件事做连接,很大一部分原因跟你的父母是否教会你有关。如果你的父母是懂得享受生活的,他们就会带着你一起去体验这个世界的美好。如果父母喜欢这个世界,他们就会挖掘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喜欢。
但如果他们在忙着生存,那你们就是三座孤岛,各自忙各自的。每个人都在为了活下去、为了证明自己、为了逃避当下的痛苦而活着,无法产生连接。
有个妈妈问自己五岁的女儿:“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女儿说:“当医生。”
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她还不能完全理解什么叫长大后,也不能理解梦想、职业。那一刻,她的内心充满了想象和向往,因为“医生”两个字寄托了很多美好的事物。这时候,一个懂得倾听孩子的妈妈就会问:“为什么想当医生呢?医生哪里好呢?你喜欢医生什么呢?”
首先,在这个妈妈眼里,工作应该是一件充满探索、美好的事物,她才有能力去问出这样的问题,才会想发现女儿将来想从事的职业是怎样一种美好。但如果这个妈妈无法享受自己的工作,她就无法理解孩子内心的爱与美好。
这个学过心理学的妈妈知道要“认可”“鼓励”自己的孩子,她说:“当医生好啊,工作稳定,收入高,受人尊敬,永不退休。宝宝真棒!”
当这个妈妈给予这些反馈的时候,孩子的内心就产生了混乱:“我该怎么对待将来要做的事呢?难道想当医生不是因为能帮助人很快乐吗?”
妈妈无法确认自己内心所爱,孩子就会因为得不到妈妈的确认且受到了妈妈的干扰而产生混乱。
父母对孩子热爱的剥夺
即使父母没有带着孩子去体验这个美好的世界,孩子自己也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探索欲。他会想跟大地连接,跟植物连接,跟蚂蚁连接,跟万物连接。他想去享受这个世间美好的一切。人在刚生下来的时候,是完全懂得如何去爱这个世界的。在小孩子的世界里,他不愿意妥协,他想跟着自己的感觉去生活、去创造。对于他害怕的事,他会带着小冒险的心情去做。对于他不喜欢的事,他会直接说“不”。对于他想要的东西,他会直接表达需求。他能通过不停的试探,知道自己能力的界限在哪里。
然而,不幸的是,有些父母会阻止他去跟这个世界建立连接。他们会从有危险的角度,告诉孩子这些、那些都是不安全的。泥巴是有细菌的,特别恐怖,不能玩。如果他们不想给孩子喝果汁,他们会告诉孩子,果汁是过期的。我小时候对一朵花感兴趣,我的父母跟我说:“这朵花叫‘打碗碗花’,摘了会打碎家里的碗。”从而打消了我对那朵花的兴趣。
当父母在教育孩子什么是危险的时候,孩子就无法通过自我感知去体验危险了。他只能通过被教育知道那是危险,通过父母的表情知道那是危险。而健康的教育则是,陪着孩子去探索危险的边界,而不是盲目地对其进行恐吓和威胁。
父母应该从正确的角度对孩子进行教育,告诉他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哪些应该做到。一旦有了要求,人对事情的兴趣便会迅速丧失。正如很多人喜欢打麻将,但是,如果打麻将成为一种强制性的任务,比如说,每天必须打八小时,赢的概率必须在百分之六十以上,找四个人盯着你打并随时指正,你还会喜欢吗?
并不是说孩子不应该有规则。健康的规则是父母陪着孩子去探索这个社会的边界,看看怎样会享受、怎样会被惩罚。这时候,孩子就会形成自己的规则。而如果父母提前给予了过多规则,孩子就再也没有机会去感受这个世界真正的规则是什么了。
他们会告诉孩子他怎么不行。当他还没去做时,父母就会给出一个结论:“你肯定做不好。”即使孩子做好了,他们也会说“别骄傲,你这是侥幸”。他们有很多办法暗示孩子没有能力,从而让孩子在面对一件新事物的时候不自信,从而不再去做了。
父母不懂得享受生活,孩子便不懂
对于不懂得享受生活的父母来说,他们不仅自己不享受,还会阻止孩子去享受生活,让孩子觉得享受是可耻的,只有忙着去生存才是安全的,只有压抑自己才是安全的,只有攻击自己才是安全的。
于是,为了活下去,孩子不得不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忙着证明自己很好,从而忘记如何享受生活。
这样的父母也不是故意的,更不是罪恶的。这样的父母是可悲的,他们一直都是按照这种方式生活的,从来没留意过享受为何物,也从未为享受生活而活过,单单是活着就消耗掉了他们毕生的精力。
但你可以决定要不要恢复对这个世界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