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代表了匮乏被满足的可能性
亲密代表了匮乏被满足的可能性
亲密是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亲密关系,但亲密关系是什么呢?
亲密的需求就是你需要一个人为你做一些事情,表达一种态度,让你感受好一点,包括给你看见、陪伴、理解、回应、关注、重视、尊重、认可、接纳、支持等。
有的人想谈恋爱,其实就是渴望亲密。希望自己能被关心、被支持、被陪伴、被理解、被在乎。有的人努力变得优秀、得体、漂亮、才华,也是为了吸引他人能满足自己被认可、关注、重视等情感需求。有的人会发脾气,就是希望自己能被尊重、被重视一些。
当我们跟一个人产生矛盾时,首先是因为你不爱我,我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比如,在亲子关系中,当妈妈因孩子不写作业而愤怒的时候,背后其实也蕴藏了爱的需求:“你为什么不体谅一下我的辛苦,你没看见我的付出吗?”她的情感需求就是体谅、看见。
有的人说,我不需要他爱我,我只需要他闭嘴。对方闭嘴,不正是顺从你、在乎你的表现吗?一个想说话的人,要为了你闭嘴,那不正是在乎你才能做出来的事吗?也有的人说,我不希望他为我做什么,我只想要他别再强迫我。让一个好为人师的人克制自己不管你,那正是满足你被尊重、接纳的情感需求啊。
即使你跟陌生人间产生矛盾,也是因为那一刻你没有被爱。在矛盾关系中,当你遭遇了忽视、打击、强迫,你很痛苦,那正是因为你想得到尊重、认可、关注等亲密感而不得。
关系中的痛苦就是求而不得,就是我需要你给我亲密感,可你为什么不爱我呢?
亲密是满足自己匮乏感的途径
在不被爱的痛苦里,人会执着的用自己的方式着急地解决感情问题,却很少思考自己的亲密需求背后到底是什么。如果你想解决感情之苦,去追问:
人为什么需要被爱?为什么会渴望亲密?关注、重视、认可、理解,这些看起来虚头巴脑的东西有什么用?
从底层需求来说,一定是获得了实际的好处,人才会迷恋某个东西。人迷恋亲密,一定是从亲密中得到了某个实际的好处。
这种好处就是:满足自我的匮乏感。我希望你能对我做点什么,让我感觉到自己是安全的、自由的、有价值感的、有意义感的。比如说:
关注:你需要他看见你,需要他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上,需要他把目光指向你。他得以你为中心,不要总是沉浸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不要在忙别的,不要对别的人和事更感兴趣。
人想要受关注,但关注未必是好的,有个人一直盯着你有时候是件很可怕的事。如果你只是想要受关注,在家里安个二十四小时的监控更好,回家就会得到关注。其实人想要的关注是有条件的、特殊的关注,而非仅仅是关注。只不过人无法表达自己真实的需要,就用“关注”二字来统一表达了。
那么,人想要的是什么样的关注呢?那种积极的、无条件的、敏感的关注。对你的需要十分敏感,并想满足你的需要的关注。你的内在可能有一些无助感,你在害怕某些东西,你可能正在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当他关注你的时候,他就有可能知道你的情绪并安抚它,就有可能知道你的需求并满足它。
那些闭着眼、没有关注、按照自己以为的模板给出来的付出并不能被称为爱。比如,有的男人总以为女人需要钱,于是就拼命挣钱,以为这就是爱。其实在这种盲目的付出里,因为缺少了对对方的关注,就无法给予对方实际的满足感,也就无法满足对方被爱的需要。
重视:你想要对方把你放在比别的人、别的事更重要的位置上。你在竞争,想在对方的世界里完成你是不是重要的竞争。当你在对方的世界里排名第一的那一刻,你就感受到了自己被重视了。同样,一个人非常非常需要你,也是在重视你,显然你想要的不是向你索取的这种重视,而是可以对你付出的重视。
这种重视有什么特点呢?
就是可以给你关注。当他觉得你比别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时候,他就有可能给你关注。所以,重视的原因是希望得到关注。
如果在你眼里,工作比伴侣重要,比孩子重要,你就不可能去关注到伴侣和孩子的需求,更不可能给他们实际的爱。如果在你眼里,理想中的比实际中的他们更重要,你也无法给予现实中的孩子和伴侣关注。很多重男轻女的家庭就是如此,他们都以为这个男孩子被重视了,实际上,被重视的只是爹妈想象出来的男孩子,这个真实的男孩子则是被忽视的。
关心:当他关注你后,就有了主动跟你连接的可能,就可能会主动询问你有哪些困难,有什么需求,可以怎么解决等。这样你就有了应对困难和危险的力量。
仅仅是关心并不是你想要的。如果你需要,你可以设置一套程序自动关心你吃了没、喝了没、睡得怎么样,一套机器程序关心起你来不逊于任何人。但你不想要这种关心,因为这种关心仅仅是关心,关心完了没有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
你想要的关心其实是:问问我有没有什么难题,我没有的时候止步于关心就好了。万一哪天我有了什么困难,你关心之后就可以随时帮我解决困难。这时候我就能感受到来自你的支持和帮助,这才是有意义的关心。
所以人想要关心,其实是想要一种被支持、帮我应对困难的可能。
理解与体谅:如果要帮你解决问题,就要先弄清楚你怎么了。但当对方问你的想法和需求的时候,你也不一定能表达得清楚。在你心里,很多难受的感觉都是一个模糊的存在,你需要对方对你这些难受的感觉是了解的,你不用用力表达对方就可以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并且知道为什么这么想。你也说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但他得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你只能知道你很不舒服,但他要知道你为什么不舒服。这时候你就感受到了被理解。
理解之所以让人舒服,是因为通过被理解,人的感受清晰了,自我认知清晰了。难受的感觉一旦被聚焦,难受就会变得可承受。所以,理解是为了化解人内心的难受。在愉悦的时刻,人较少需要被理解。
理解,就代表了问题有被解决的可能。理解,也代表了他不会责怪你、会体谅你的可能。而他体谅你,你就不会感觉自己很糟糕,你也不会被他惩罚。
接纳与尊重:知道你的想法和需求并不够,他要能从你的角度认同你的想法是合理的,不评判你,并认可你做的是对的;或者不控制你、要求你,允许你做别的事;或者知道了你的实际困难,从而有可能帮助你解决。
接纳就是允许你就是这样的,允许你有小脾气、大脾气、暴脾气,允许你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允许你长得矮、丑,那你就不用嫌弃自己,并获得价值感,也就不用改来改去。你可以去做你喜欢的事,得到自由。他接纳这样的你,也就不会离开你,你也不用担心自己一个人过,不必没有安全感了。
尊重是更高级的接纳,接纳是尊重的前提。接纳是他允许了你,尊重则是他认为你这样和他一样高级。
他希望你做家务,你希望自己出去工作。这时候,两个人的需求就冲突了,他就会强迫你在家做家务。他希望你早点去相亲,你希望自己慢慢找。这时候,两个人的需求就冲突了。这时候如果你拒绝他,你就会内疚;如果你顺从他,你就会心有不甘。因为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个逻辑:当别人不开心,我就要照顾他;当别人有要求,我就要顺从他。
这时候你体验到了不自由。但如果他尊重你,你就不必去顺从他,而是可以去做应该做的事。你也不用非要去改变,做你不喜欢的事了。如此,你就能在不打破自己逻辑的前提下,借由着被接纳和被尊重,你就感受到了自由。
认可:认可就是把你身上好的部分反馈给你。
当他关注你、重视你、接纳你、理解你、尊重你,他就可能会发现你做得好的地方,或者发现你这个人好的地方,并且以语言或其他方式传递给你,让你知道。这样你就能体验到一点价值感了。
但人并不都需要和喜欢所有的认同。一些你自己都认可的地方,别人的认可是没有意义的。人在价值感低时才会需要被认可。你价值感高时,只会觉得别人的认可是溜须拍马、老生常谈。
所以,对认可的需求就是为解决价值感服务的。
支持:支持就是希望有人为你提供某种帮助。
你可能会感受到自己正在面对一些危险和困难,你感到很无力,需要有人帮你。比如,你在工作中有些项目搞不定了,你在这座城市感觉到巨大的压力,快要坚持不下去了。这时候有人支持你,你就会拥有安全感。
你可能有自己更想做的事,却被当下的事缠身。比如,有的妈妈不能去接孩子放学,因为她有工作要做。这时候,如果有人支持她、帮助她,她就可以不用纠结了,从而有了自由的空间。
你很想做成某些事,但你自己没有能力,特别挫败。如果有一个人能给你支持,你就会感觉到自己能做成这些事,从而体验到价值感、安全感或自由感。
陪伴:陪伴就是愿意花时间跟你在一起,并说一些让你舒服的话或做一些让你舒服的事。并不是旁边有个人就叫陪伴,不然,一只老虎在那里追你,你也可以说被陪伴了。陪伴有时候是互相陪伴,有时候则是单向陪伴,是我陪你或你陪我。
在给你关注、理解、重视、尊重等亲密感的前提下给予的陪伴才是你想要的陪伴;他在你身边给你这些那些亲密感,你会体验到被陪伴。他给你这些那些亲密感的时候,你也会感觉到被陪伴。
在这样的陪伴下,你的脆弱就有可能被安抚,你的困难就有可能被帮助,你的恐惧就有可能被照顾。严格意义上来说,陪伴更像是一个动作,而非亲密的心理需求。在陪伴里,人会拥有其他一些亲密的感觉。
亲密是融合,是想通过别人成就更好的我
如果你仔细去感受,你就会发现,我们之所以需要某种亲密,是因为这种亲密代表了需求被满足的可能性。他愿意给你某种亲密,代表了他愿意进一步满足你的需求。通过亲密,你可以得到安全感、自由和价值感。
亲密只是途径,只是工具,并不是最终的需求。当我们渴望亲密的时候,这只是一个假象。真正的内在逻辑是:我们渴望通过亲密填补其他需求。反过来也可以验证一下:
如果一个人只给你关注,就这么静静地看着你,不给予支持,也不给予理解,你会觉得开心和满足吗?如果一个人给你足够的认可,告诉你你很棒,这里棒那里棒,但是不会再为你多做任何事,你会觉得被爱吗?如果有个人接纳和允许你,说你这也行那也行,做什么都行,反正跟他没什么关系,你会是什么感觉呢?
只给予关注、重视、尊重、认可等亲密感,没有进一步满足你的其他需求,这是没有意义的,你不会满足于这种亲密。这是一种只走了第一步而没有走第二步的亲密。
人与人之间有两种相处形式:独立与融合。
独立就是你是你、我是我,我们在事业上彼此合作、在想法上彼此交流,我们是两个不同的个体,我对你没有控制权。融合则是我把你当成我的一部分,觉得你应该成为我的一部分。
当我们跟一个人亲密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办法再把他当成独立的个体了,我们会跟一个人融合、共生。希望他成为我的延伸、我的另外一个强大自我,让他为我服务。表现形式就是他要认可我、接纳我、关注我、支持我等,满足我内心的匮乏感。这样,通过所给予的亲密感,我就成为更好的我了。
所以,亲密的作用,就是扩充自我;亲密的意义,也就是帮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
亲密是理想化,是你比我强大
感情是需要理想化的。我要把另外一个人想象成一个很厉害的人,然后才能向他要爱。
你无法去向一个比你更弱的人要爱。即使是婴儿,你也会把婴儿想象成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哭声的人,才会跟他说“不要哭了”了;你也需要把他想象成有能力体谅你的人,才敢对他提要求。
当另外一个人的强大程度可以承载你的需求的时候,他便可以做出一些亲密的动作,满足你的亲密需求。但是如果他感受到了你的需求超出了他的承受力,他就会感受到被吞噬的压力,想逃跑、反抗。因为他想发出呐喊提醒你:我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强大的有力量的人。